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问答 游戏问答
第五人格独特好吗-第五人格孤独患者的特点
tamoadmin 2024-08-24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其主要病因与症状有哪些?2.人格障碍及治疗方法是什么?3.回避型人格爱情特征4.人格分裂的表现,人格分裂患者会或自杀吗5.性格(气质/人格)分类方式集锦6.世界上人格最多的人如何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其主要病因与症状有哪些?李谢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解读首先,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顾名思义,是介于神经症和之间的诊断,它的存在是有
1.如何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其主要病因与症状有哪些?
2.人格障碍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3.回避型人格爱情特征
4.人格分裂的表现,人格分裂患者会或自杀吗
5.性格(气质/人格)分类方式集锦
6.世界上人格最多的人
如何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其主要病因与症状有哪些?
李谢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首先,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顾名思义,是介于神经症和之间的诊断,它的存在是有争议的,有人否认这一障碍的存在,认为其不是人格障碍的亚型。ICD-10、DSM-Ⅳ保有这个诊断,其被描述为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 情感 的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伴有自伤行为,也可出现偶发的性症状。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人格障碍没有这一亚型。
这两个图我们第一张 是站在学的分类,来看待边缘性人格障碍,第二张图是站在(带有攻击的维度)来看待边缘性人格障碍。
首先,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我们看待问题有8个维度,这8个维度,可以找到一个人的人格和早年经历与现在问题的联系。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就可以做到高度的理解与共情,这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贯穿治疗的始末。
首先是心理发育,心理治疗就是极力修通来访者早年的心理发育不良。任何的心理问题,基本成因要不是早年的发育不良,要不是内心需要和现实的冲突。当然过度满足也会引起心理发育的不良。
这些心理发育不良所留下的痕迹在人格与 情感 表达和思维方式就可以表现出来,并且被看到。其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理论上多半是在6到18个月的心理发育不良,这个阶段符合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论的肛欲期,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请注意我说的关键词——多半,也就是有可能,有可能的意思也就是完全没有可能。其表现:1、思维特征:非黑即白。他们总是很快的把一个人理想化,然后发现理想化无法实现,即刻表达攻击性。他们的脑子里木有灰色地带,一个人要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要不是垃圾。没有第三个可能。2、 情感 特征:因为其其思维特征是非黑即白的,所以他们的 情感 也是非黑即白的。要不是绝对的愉悦与满足,要不是绝对的愤怒与仇恨。而且他们他们可以很轻松实现两者随意切换。正是因为如此,和他们相处很难,理解他们更难,和他们建立长久的关系与亲密关系更是难上加难。3、行为方式:因为如此,他们的行为方式与言谈举止。总是表演性的的,夸大的。他们一刀切的归因方式和 情感 体验,决定了他们的现实检验能力比较差,他们常常分不清真正现实和他们所认为的现实。并且他们常常把两个混为一谈,是自己和周围的人深受其害。他们太相信我认为......不接受任何和他们想法不一致的现象和说法。4、应对焦虑与抑郁的方式:他们的焦虑与抑郁体验多半表现在与重要人物的分离上,要不是毁灭性的焦虑,即离开你,我该怎么活。或者是愤怒与攻击的表达。离开我,你不得好死。
其次是防御机制。所谓的防御机制就是应对危险保护自己的方法,在精神分析的的框架里,每一个人格障碍,都有几种固定的防御机制。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防御机制:1、投射,即他认为什么是什么。什么就是什么。2、投射性认同,和我待在一起,我认为什么是什么,什么就是什么,如果和我想的不一样,请以我想的为判断标准。3、理想化,发现有的人和事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不思索与评判的全部吸收,并把这个事情的好处和这个人的优点无限放大。他自己深信不疑。4、贬低,当发现真的不一样,会马上否认这个事情和这个人所有的好处与优点,并且攻击与仇恨。5、攻击与仇恨 这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写进人格的主体和防御机制。我们后边在写关系模式,会做一说明。
接着是认同取向。这一块我们可能需要讲好多,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和认同去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篇幅和精力,我这里只写出最主要的。所谓的认同。就是你会情不自禁的像谁和不像谁,极力的模仿谁,或者排斥谁,尽力的靠近谁或者。疏远谁。
认同发生在我们儿童期的6到18个月。我们按照早年爸爸妈妈的性格和打交道的模式由最初的全盘接受到最后的选择性吸入。
一般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生在一个人在6到18个月,缺少客体的恒常性。就是6到10个月爸妈不在身边或者木有相当于爸妈的人在身边照料。他不知道模仿谁。走进谁。或者这一阶段孩子的照料者经常发生变化,如1月在爸爸妈妈家。2月份在爷爷奶奶家。3月份在外公外婆家....等等,这一个阶段孩子的照料者不停在变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的主要原因。
第四个是 情感 评估。 情感 的评估就是判断以上三个,对一个人的具体的影响,而不是按照书里说的给人看病,心理咨询的诊断与治疗必须考虑到来访者。因为了解来访者,比任何技术都管用。
第五个是关系的评估,所谓的关系就是一个人形成的这样的心理发育,这样的认同,这样的防御,这样的人,她如何和周围的人打交道的。
我们看到边缘性人格障碍1、人格特征是非黑即白的,常伴随着会毁灭性的抑郁与焦虑,而且和重要的人物分离有关。2、生活方式常常是自我为中心的,3是不能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的。4、生活的主题多半是理想化。贬低。愤怒和攻击。
其他的诊断在治疗过程判断治疗效果中有用。这里就不说了。
那如何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
当我们熟悉了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就有了治疗的方案。
归根结底,一般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生在一个人在6到18个月,缺少客体的恒常性。就是6到10个月爸妈不在身边或者木有相当于爸妈的人在身边照料。他不知道模仿谁。走进谁。或者这一阶段孩子的照料者经常发生变化,如1月在爸爸妈妈家。2月份在爷爷奶奶家。3月份在外公外婆家....等等,这一个阶段孩子的照料者不停在变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饱受痛苦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谈治疗方案之前,我们先说说,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对病人和心理治疗师的要求:这个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是任何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人都可以被治愈,不是任何一个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都可以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
首先是对病人的要求: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治疗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所需要的时间,比任何问题都要长,一般是以年为单位。一般3年小成。5年有可见性收获。
1、足够的痛苦,饱受痛苦的折磨。在大街上随便一个人如果你仔细的做出人格诊断预评估,都有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但是有的是需要治疗的,有的是不需要治疗的。只有饱受生活中各种关系和人事的痛苦,或者经历绝望。这样的人是需要的心理咨询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就动机而言,所需要的动力几乎和痛苦一样多。只有经历接近死亡与绝望的人,才需要应对死亡与绝望。只有经历死亡与绝望,才可以看到死亡与绝望后面治愈的。
2、时间与金钱就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而言,他可能需要在心理治疗与咨询所投入的钱和时间精力也是用万元为单位计算。
3、治疗的过程是伴随着痛苦的,早年你所经历的所有的痛苦与绝望都会重新出现,并且被体验,如果你在做心理咨询中很开心,你可能找错了人。
4、治疗效果,前面说了就动机而言,所需要的动力几乎和痛苦一样多。只有经历接近死亡与绝望的人,才需要应对死亡与绝望。只有经历死亡与绝望,才可以看到死亡与绝望后面治愈的。治疗效果也是一样的,你不要妄想,经过几年的咨询,你就可以彻底摆脱疾病对你的影响,早年的经历木有办法改变,你现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木办法改变,心理咨询的效果体现在在;1、你经过心理咨询,你可以理解你所面临的痛苦是必然的,你可以承受,可以坚强的活下去,面对生活的苦难与磨难,你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2、也许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咨询,你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情感 体验,看待被人与世界的视角。但是不代表你改变了这些不会遇到生活的苦难。
5、心理治疗师也会犯错,而且犯的错几乎和你犯的错一样多。我的意思是,因为有反移情。所以你的心理咨询师不如你想的完美,接受他的不完美。是你获得治疗的第一步。
6、边缘型人格障碍很多是以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出现。如果你木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只解决抑郁焦虑。毕竟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完了你是一个神人,十全十美,而是可以带着痛苦倔强的活下去。
其次,是对治疗师的要求:
1、心理治疗师必须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并且在理论中,能做出对边缘型人格障碍 解读。如果他做不到,你找错了人,你想想,一个都说不清楚的,你相信他可以做的明白。
理论是指路灯,技术是两条腿。遇到说无章胜有招的,赶紧跑。心理咨询师中,总有一些人认为他们随便看几本书,就可以和学了10年,一直从事一线的心理工作者,划等于号。
2、他必须对来访者有足够的兴趣。不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对来访者划手划脚,横加指责。她永远对你充满好奇。他会承认自己的无能感,无力感。并且愿意和你讨论背后的原因。他必须是共情的。全神贯注的陪伴者。
3、他有能力分清楚心理咨询中的发生的。是来自于心理治疗师本身还是来访者。当他发现是来自于来访者,可以做到容器。是来自治疗师,他会和你讨论。他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被击起的行为反应。
4、他可以告诉你咨询的进程何所遇到困难。
5、他可以做出个案概念化,并且请你讨论。
6、他可以和你一起商量治疗目标和咨询中的技术与方法,而不是他擅长什么用什么。你要小心他擅长飞刀,实在木有方法,用飞刀扎你,因为他擅长啊,他不管你适不适合。
边缘型人格障碍很多方面的不稳定,都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心里情绪、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行为也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出现斗殴、酗酒、性、甚至自杀、自伤等行为。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特别害怕被亲人抛弃,什么事都想要自己掌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症状。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现实的分辨能力基本完整。会幻想,这也是它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的地方。
边缘化人格属于的一种,主要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并且做事很冲动,思想容易反复,主要和家庭有关,很有可能是小时候家庭原因所影响的,心里面所受有创伤,情绪非常不稳定,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严重者会出现自杀现象,性格非常矛盾。主要表现有不稳定,内心也会感到孤单,平常只会在意自己,自己放到最高点,总是想办法证明自己,有时非常喜欢他,有时候非常讨厌,永远在矛盾,行为有时候过于冲动。
人格障碍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态,或病态人格。
人格,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机体内所有力量的集合,是精神结构的总体。
病态人格是具有持久性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这种人格异常,主要表现出一种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
病态人格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尚不到200年。首例病态人格的发现,并引起医学界重视的,是19世纪初,1806年,Pinel报告了一例一名法国农民在狂怒中将一名妇女投入井内的。罪犯并非人,也与该妇女无冤无仇,动机难以理解。罪犯自己也无法说明自己的行为。当这一案例在医学界提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世界各国都有这类案件发生。于是第一次提出了“理性卑劣”
一词。后来,随着对病态人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理性卑劣”
一词被摈弃,而病态人格一词却为全世界的医学界所接受。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将病态人格分为三大类:
(1)伴发脑功能障碍和脑损伤人格异常,包括癫病,多发性硬化症,脑功能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等品质性疾病时的人格异常。
(2)伴发的人格异常,包括偏执型、循环型、分裂性和强迫人格异常。
(3)作为单独的实体存在的人格异常,包括暴发型、癔病型、衰弱型、波动一攻击型、不足型等人格异常。
当您的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当您处在极度的悲痛、狂怒、激愤、绝望、狂喜或是一种不可抑制的非理性冲动的时候,您一定要冷静地问自己一声:
我的心理正常吗?我的心理,是否发生了障碍?当你变得焦躁、疑虑、压抑、愤怒、嫉世愤俗、悲观厌世,与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与亲人、同事、邻居关系变得冷漠、紧张、对抗、猜忌,甚至因险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地进行自我反省。
我的心理正常吗?我的人格是否发生了扭曲、畸变、解体或是出现了障碍?这些缺陷是否病态?一定要冷静、再冷静。
二、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1)萌芽于儿童、青少年期。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露。因为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轻易诊断人格障碍。
(2)具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祸害。
(3)常怨天尤人。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错误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做是荒谬的、不应该如此。
(4)自私没有责任感。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护。他们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具有较强的猜疑、仇视。他们的嫉妒心很强,思维意识狭隘,任何新环境的气氛都要受其行为特点的影响。
(6)其行为常常伤及和致痛别人。
(7)不承认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怪癖和不良行为没有正确认识,通常由他人予以揭知。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紧密接近的人(亲属或同事)才会领教他的怪癖,觉得他无事生非,难于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且积极表现于外,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是由于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或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其表现在:
(1)生物遗传因素。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高。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
(2)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学得的,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学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接受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
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是可以纠正的。
四、人格障碍的类型与治疗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其特征是对别人充满猜疑和偏执,因而认为人们的动机都是恶意的。
(1)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童年期即可表现出孤独、缺少同伴、社交焦虑、过分敏感、言词怪僻而刻薄等,令人感觉“古怪”;少数民族、移民和难民中,由于不熟悉特殊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易于产生偏执型人格;患者的家族成员中,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的患病率较高;经常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朋友和同事也缺乏信任,常无端怀疑;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担心因此受到对方摆布;决不肯轻易透露个人秘密,而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则总要琢磨出“隐含的意义”以作为自己先占观念的证据;易记恨,对自认为受到的侮辱、不公正待遇或轻视等耿耿于怀,微不足道的轻视即可引起强烈的敌意,并长久地记恨:常伴病理性嫉妒,如无故怀疑其伴侣不忠;常伴有冷淡、敌对、顽固、情绪化、推倭、善讥讽和批评等个性特征,对自己的能力、等级和重要性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伴发偏执型分裂症、抑郁症、场所恐怖症、强迫症、酒精和药物滥用、分裂样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①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②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③易产生病态嫉妒;
④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⑤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⑥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
或利益;
⑦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就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2)治疗方法。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认知提高法。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②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一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二是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三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
③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易走极端,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比如: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对这些观念加以纠正,消除极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说,应学会宽容别人。
人有好坏之分,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进。
你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④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取以下训练方法,进行克服。
首先,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其次,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再次,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面带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以后,就会很自然。
最后,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一种具有精神分裂样表现的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分裂人格障碍的形成通常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倘若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倘若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1)特点:
①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
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③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惯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⑤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⑥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⑦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的人,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于是,他们的人际关系通常很差。也因此,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患者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对别人的赞扬。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而言,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淡漠也颇为突出,内心世界却极其广阔,常常想人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动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2)治疗方法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目的是纠正其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恢复其生活的热情。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社交训练法。纠正孤独不合群性,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是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同时讲清训练的方法、步骤、目的和注意事项,要求积极配合实施。
二是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每天要进行自我小结,每周总结。8~12周为一疗程。心理医生每周核对记录,并作出评价。
三是自我评分标准:0分训练无变化;1分稍有进步,愿意与人接触交谈,但接触仍比较勉强和刻板;2分明显进步,能够主动与人接触交谈,3分孤独不合群现象基本消失。
评分规划和奖励方式。每日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分,每周最高分为18分。倘若以8周为一疗程,总分144分。对患者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奖励方式通常可用现金、赠送喜爱的生活学习用品、允许定期外出旅游等等。切忌因为无进步或进步微小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四是训练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开始时由心理医生和受训者共同商定,交谈对象是较好的朋友,每次要求主动与他交谈10分钟,交谈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比较融洽地随便交谈。进而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从10分钟增加半小时);对象由1人逐渐增加到5人。成功后,改变训练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②兴趣培养法。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求患者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的人生追求目标,并懂得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旅行家,时刻欣赏着一路的美景。
二是要创造条件,主动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三是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比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方式。
3.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寻求他人注意,具有某些癔症样表现的人格障碍。其产生的原因通常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一个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
(1)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①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喜欢表现自己,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并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②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常爱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④情感易变化。这类患者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心理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有情绪激动的反应,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往往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
④喜欢捉弄别人。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较浅,表面上热情、好客、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自私自利。
⑤自我中心意识强。这类患者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他时才合自己的心意,并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态度,不然会热烈攻击他人。
⑥性心理不成熟。此类患者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2)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定为:
①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③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④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⑤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③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⑦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⑧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3)治疗方法
①帮助患者了解认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不然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②情绪自我调适法。患者的情绪表达太过分,常使人无法接受。
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然后,分析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克制,对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把无意识的表现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以便自我提醒。另外,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③升华法。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就让其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能力在表演中得到升华。癔症型人格的人适合于艺术表演。
4.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也称强迫症。它是以重复出现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概括而言,大体可划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三种类型。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不自主呈现的某种想法、某种事情或某句话。如脑子里反复出现“我是一个俊姑娘”,“苗条身材”,“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怀疑,如锁了门后又反复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投信后又怀疑自己是否真把信封好了、投对了,等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联想,如看到树枝枝叶。草地便想到有许多虫子或野兽;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性穷思竭虑,如为何人要长两只眼睛?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意向即是患者常常被某些欲望或意向纠缠而产生冲动。如患者走到河边时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利器就出现想拿起来刺人或刺自己的冲动,登上高楼就出现往下跳的情境和冲动等等。但患者不会这么做,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如上楼梯要计数有多少梯级,走路要数自己的步子,明知无意义,也记不住,但还是要数;还可表现为强迫检查,这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门锁是否锁上;还有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洗衣,强迫性偷窃等等都属于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其共同点是具有强迫性、复性、刻板性和仪式性。
患者主观上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他也明知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的重复出现是毫无意义和不必要的,主观上却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的纠缠。因而导致情绪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甚至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身体衰竭。
(1)表现特征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②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不然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③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④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是否适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⑤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⑦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便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过于理智,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都很强。患者常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又墨守成规。在情感上易焦虑、紧张、悔恨,待人接物上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2)行为表现
①心里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常处在莫名其妙的紧张焦虑状态。如反复洗,总担心手没有洗净。不停地洗衣,能持续几个小时等等。
②过多考虑,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做事总怀疑自己的能力。
③行为制约很多,不通人情。平时处理问题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对新事物接受慢。给人的印象是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
强迫型人格障碍通常形成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比如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不准孩子自行其事,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慢慢就形成了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父母的生活习惯,也对孩子产生影响,如父母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
(3)治疗方法
①顺其自然法。强迫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顺其自然,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②当头棒喝法。“棒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f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就会对多变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现生活中的独特,用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来改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5.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又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或被动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严重缺乏独立性的人格障碍。
(1)表现特征
①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②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③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④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或做事。
⑤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⑥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⑦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⑧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⑨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具有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2)治疗方法
习惯纠正法。治疗首先必须破除患者的不良习惯。找出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每天作记录,以一个星期为期限,然后将这些进行规类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制定工作,在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时,你有不同的看法来。就应该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这样,在工作中便
回避型人格爱情特征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害怕陌生环境等。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扩展资料:
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避型人格障碍
人格分裂的表现,人格分裂患者会或自杀吗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 "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ders)"; 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中。 人格分裂(解离症)可简单分成下面两类: 1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 概述:反应性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 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通过变换环境、支援性心理治疗及镇静安眠治疗,效果较好。 症状体症: 1.意识恍惚及意识朦胧状态; 2.感知迟钝、运动减少,呆滞; 3.情感淡漠、心境抑郁; 4.睡眠障碍、类似痴呆样表现; 5.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多汗、潮红。 6.有轻度的自残现象厌世 总是一种很成熟的心态看待事物 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诊断依据: 1.强烈过一性或持续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于起病前数日至3个月以内; 2.有敏感(对声音,光等)、紧张(将会引发自我保护心理导致极端行为)、不稳定素质(各种人格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创伤情境的内容; 4.在刺激消除,适应能力改善或转换环境之后,可迅速获得完全缓解。但当原环境恢复后,主次之间会不会发生未可知的转换。 2多重人格症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刚开始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当主体人格或是客体人格共存时,有几率使双方或是多方的意见不和,而导致极端行为。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又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来,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导致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性格将会被同时保留,而且这种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来的人格压制。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作为伙伴,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几率产生相互间完全信任的关系,所以当客体要求暂时接管主体时,主体将会欣然接受。但当客体所作所为违反主体直接意识时,主客之间即可马上发生冲突,导致极端行为。)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所引起的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积累的愤怒在大脑中不断分离解剖催化使这种极端愤怒愈是加剧。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使双方或多方之间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慢慢的,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有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过份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的原因同前。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基本上根据我上课老师的说明,人格分裂是非常非常非常罕见的例子,从有人格分裂的纪录到现在大约100多年,但是例子却少的可怜,而且正确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治疗法目前还不是说很确定,可能有融合.理情治疗.催眠疗法等,但是是否能治疗目前也不能肯定,而类似第五位莎莉或是24个比利,这些具有号称真实故事的书,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作者加料,让变精,所以故事中的事情不全然是真的 ...... 人格分裂指的是”多重性格”,在最新的精神疾病制诊断分类中,称此为”解离性认同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 此类患者的原因是儿童时期的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像个阴谋家一样等待时机,释放自己的阴谋。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格。主格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同时接受或排斥正当与不正当的诱导与诱惑,从而产生分离,分离的人格将会暂时潜伏在主格的压制之下。使分格患抑郁症。次格有可能分离性的表现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暂时或长期无法意识此类表现,从而招致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制。恶性循环。 分离的人格会依据环境与外部刺激长期接管或暂时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使分离的人格完全独立,为所欲为。 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环境对儿童的诱导极其重要。 还有一种就是人的时间段有关的: 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那个年龄就死亡 比如说 :童年 少年 青年 老年 等随时间的流逝 然后就会有新的时间来代替你 年龄段的死亡就会使你忘记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忆忘记一些东西 其实是我们过渡的哀伤造成的 然后就会改变(我们常说你恋爱以后怎么改变了)就是另一种人格的表现 这就是经过不同的事物以后我们的改变 就有了不同的人格 人一般都有多重人格 这是个过渡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性格(气质/人格)分类方式集锦
性格(气质/人格)分类方式集锦:
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一直以来广为流传,“人啊,认识你自己!”能真正能够认知自己的非常的少,但是却有无数的人痴迷于分析自己的性格、分析他人的性格。
从步入社会以后,我也对心理学、社会中广泛流传的各种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却一直不知所以,这一次刚好利用在MBA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机会,重新梳理一下现存的我能够找到的二十一种关于“气质/性格/人格的分类方式以及学说”。
在很多的著作里会对“气质”、“性格”、"人格"三者做一个明确的区分,但是本篇文章中不会对“气质”、“性格”、"人格"做明确区分。
一、希波克拉底体液分类说
这是被认为最早的一种“气质类型理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由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人的体内有四种基本液体,“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每种在体内占据优势的体液则对应着一种气质类型“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
虽然关于体液学说中关于体液多寡的说法后来被证明是不合理的,但是仍然对后世的气质、性格学说产生很大影响,俄国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又结合神经系统的活动特征,做了新的整理。
总的来说,胆汁质(即体内黄胆汁占据优势),是兴奋型;多血质(即体内体液是血液占优),是活泼型;黏液质(即体内黏液占优),是安静型;抑郁质(即体内是黑胆汁占优),是抑郁型。
二、培音提出的四种性格学说
法国心理学家培音和李波按照理智、情绪、意志三种性格特质,将人分为四种性格。分别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混合型。
三、荣格的性格学说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也有部分书籍提到分为三种内倾型、外倾型、内外平衡型)。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为内倾型,较为内向,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喜欢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则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擅长社交,人缘也较好。
另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其中思维与情感对立互补,直觉与感觉对立互补。生活中我们经常启用这四种功能类型,比如,当我们在看**时,我们的感觉用感官,视觉和听觉来观看影片;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它决定我们是否喜欢这影片。
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在看**时我们会猜想主角们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剧情;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根据我们的直觉和对影片的观看,我们直觉预料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剧情。
四、斯普兰格的性格分类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和底尔太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可以分为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权力的和宗教的,根据人民对这六种文化生活形式价值观的不同,把性格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理论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能冷静客地观察事物,关心理论性问题,力图根据事物的体系来评价事物的价值,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对实用和功利缺乏兴趣。多数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2)经济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总是以经济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以经济价值为上,根据功利主义来评价人和事物的价值和本质,以获取财产为生活目的。实业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3)审美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意义,不大关心实际生活,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为生活目的。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4)社会类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重视爱,有献身精神,有志于增进社会和他人的。努力为社会服务的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属于这种类型。
(5)权力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不愿被人所支配。
(6)宗教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坚信宗教,有信仰,信奉上帝,富有同情心,以慈悲为怀。爱人爱物为目的的神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五、阿德勒的人格类型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个体竞争性的不同,分为了优越型和自卑型。
优越型:这种人自我感觉良好,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总想着超越别人,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自卑型:这种人自卑感很强,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进取心不强,一般比较内向。
六、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对刺激产生行为,还能主动引导行为。奥尔波特将人的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群体下都具有的特质,存在每个人身上,有十四类共同特质,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个人特质则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的个性倾向,是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比如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冲动易怒。
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组成。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比如准时、整洁等。
次要特质,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比如食物癖好等。
七、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所构成的,由于各种特性在一个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他把个人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认为总共有35个表面特质,对35个表面的分析得出了16个根源特质。他还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自陈式问卷测试人的个性。
八、PDP性格测试
PDP的全称是ProfessionalDyna-MetricPrograms(行为特质动态衡量系统),它是一个用来衡量个人的行为特质、活力、动能、压力、精力及能量变动情况的系统。
PDP根据人的天生特质,将人群分为五种类型,包括:支配型、外向型、耐心型、精确型、整合型;为了将这五种类型的个性特质形象化,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这五类人群又分别被称为“老虎”、“孔雀”、“考拉”、“猫头鹰”、“变色龙”。
九、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九型人格作为一个人格心理学理论在当前社会还未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但是近些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修读咨询教育学位的博士生萨拉·斯科特(SaraScott)已经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九型人格系统做出了科学测评,其结果认定九型人格是个精确的系统。
美国亚力山大·汤马斯博士(Dr.AlexanderThomas)和史黛拉·翟斯博士(Dr.StellaChess)在他们17年出版的《气质和发展》(“TemperamentandDevelopment”)一书里面提到。
我们可以在出生后第二至第三个月的婴儿身上辨认出九种不同的气质(Temperament),它们是: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理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根据这一发现,在九型人格中将人分为9种类型,分别是1号完美型、2号助人型、3号成就型、4号自我型、5号理智型、6号疑惑型、7号活跃型、8号领袖型、9号和平型。
十、FPA性格色彩
根据现有的网络资料查看,FPA(Four-colorsPersonalityAnalysis)性格色彩创始人是乐嘉。
FPA系统将人们的性格分为:红色、蓝色、**、绿色。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仅仅只受一种色彩来支配,四种色彩的综合才是对性格最完整的描述,只不过通常其中的一或两种色彩占主导位置。
十一、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因素模型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是当代人格心理学中影响很大的特质理论。
大五人格模型将五种一般人格特质置于人格特质层的顶层,即外倾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有的书会是神经质)、随和性(宜人性)、责任意识和经验开放性,每项人格特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特质构成。
外倾性(extrersion):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外倾者喜欢群居、善于社交、自信果断。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安静少语。
随和性(agreeableness):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不受欢迎的。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这一维度是对可靠性的测量。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在该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很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经常用它的对立面-神经质进行标识)-这一维度刻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情绪稳定性高的人较为平和、自信、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低的人容易紧张、焦虑、失望、缺乏安全感。
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最后一个维度针对个体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开放性非常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凡事好奇、对艺术敏感;开放性非常低的人很保守,只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
十二、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也称大三人格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话,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提出了人格的互相垂直的三个维度:外倾(外向)——内倾(内向);神经质(情绪性);精神质。
艾森克又根据外向—内向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划分为四种组合类型:稳定外向型;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
这种分类和前面提到的体液学说相近,稳定外向型相当于多血质,活泼,开朗;稳定内向型相当于黏液质,温和、镇定;不稳定外向型相当于胆汁质,冲动、好斗;不稳定内向型相当于抑郁质,文静、易焦虑。
依据这一模型艾森克还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十三、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
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了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和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他还划分了六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其中每一种个性类型都有其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霍兰德还编制了一套《职业倾向量表》,包含了160多种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角模型,在六角形中,各角距离越近,就越有兼容性,对角线上的各角则各不兼容。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最匹配的职业。
十四、盖洛普天赋优势测评
近几年听到不少人在聊的一种测试,身边也有人在学习,是通过一些列测试题目得出测试结果,发掘人的内在优势,帮助测评人发现自身天赋的一种测试。盖洛普公司基于长期研究,将34项天赋才干划分四个维度:执行力、影响力、关系建立、战略思维。
十五、克雷奇米尔体型性格
克雷奇米尔(Kretschmer,E.),德国医生。20世纪20年代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如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多是矮胖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的。
据此,他认为正常人和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分,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体型特征来预见他的气质特点,即气质类型体型说。
雷奇米尔确定了四种基本体型:矮胖型、瘦长型、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美国医生谢尔登继承并发展克雷奇米尔的理论,提出三种体型,内胚层型、中胚层型、外胚层型,并分析相对的性格特征。
十六、DISC性格测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创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人的情绪反应,1928年,在他的《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了DISC测评,以及理论说明。他用了四个他认为是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质因子,即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以及Compliance-服从。
而DISC,正是代表了这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一理论和上面提到的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以及艾森克的四种性格分类有一些相似之处。
D领袖型性格:坚定、霸道、目的性强,气场强大、有极强存在感,善于借助权利掌握局势,时间观念强,做事时注重决策权、抓大放小、快速决策,日常状态是面无表情、忙碌、容易毛躁、面对攻击会斗志昂扬。在管理层和销售层可能会比较多。
I社交型性格:开放、敢爱敢恨,出场时动静大、着装鲜艳出挑,说话表情丰富、声音响亮、语言幽默、有感染力、给身边人带来快乐,做事有创意、想象力丰富、有趣、不守规矩、凭心情,对身外钱财大方、朋友多、人脉关系广泛。在营销和公关类岗位较多。
S支持型性格:腼腆、乐于助人、为人平和、不喜冲突、迁就他人、总是默默承受压力,敏感、考虑他人感受、会赞美常道歉、懂得支持他人,平时着装低调,喜欢按规矩做事,不善于面对新挑战。多为行政类和人力类角色。
C思考型性格:善于思考、逻辑清晰、分析深入、用数据说话,与人保持距离、社交敏感度不高、不善平和的化解压力,平时外观简洁整洁,做事有条理、追求精准精确、全盘考虑清楚才会发表观点、有时过度纠结细节。在科研部门比较集中。
十七、SCMP四型人格
SCMP四型人格的来源本人没有找到,只是在网络看到部分资料。SCMP四型人格也是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类,S(Sanguine)乐观或活泼型,P(Phlegmatic)冷静或平和型,M(Melancholy)忧郁或完美型,C(Choleric)力量或急燥型。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这种SCMP四型人格和上面提到过的体液学说、艾森克四型说、DISC、性格色彩学说比较接近,都是把人的性格分成了四类。每种学说的四种类型中描述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十八、血型性格学说
血型是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卡尔潆德斯泰纳(KarlLandsteiner)于1902年发现的。他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集,但在某些组合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后来,他和他的学生发现了四种血型:A型、B型、O型和AB型。
后来,一位名叫古川竹二的日本人,在东京大学获得哲学学位,毕业后到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担任讲师。在此期间,他对1245名对象进行调查,于1927年在《心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血型与性格学的研究》的系列论文。
11年,一位名叫能见正比古的记者写了《以血型了解缘分》的书,再次掀起了血型热潮(此书到现在已印刷200多次,发行几百万册)。
能见正比古本人并非医学出身,他的书更像是奇闻异事,他所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够科学,他也因此受到了日本心理学界的抨击。但是后来也有科学家、心理学家进行了关于血型和性格的研究,因此血型性格学说也一直在流传。
十九、星座性格说
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研究的就是星座性格说。此学说的来源是占星学,相传在西方占星学领域,星座指黄道带上划分的十二个均等区域。
西方占星学认为天象依“上行、下效”原则反映、支配着人类活动,因此十二星座代表了十二个基本人格型态或感情特质。它试图利用人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天体的位置来解释人的性格和命运。
浩瀚宇宙十二星座其实早在五千年前已经出现,巴比伦人根据星象运行制成四季的星座历,以它占卜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实这种占卜的方法,跟中国古代的紫微斗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根据被占卜者和星体运行的关系,占算出其一生的各方面运程。
因为古代人类依天象变化而求生存,天灾是无法抗拒的,因此造成人类的宿命感;而他们发觉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影响着万物兴衰,甚至人的命运。
每个人出生时,太阳系中每一颗或大或小的行星包括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运行的角度和距离不同,因此了显著影响。
每颗行星与相对应的12个星座互成因果,对人的特质部分的影响均不相同,当这些星球运转时,各人的行为及命运亦随之变化。
十二星座分别依次为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每个星座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十、生肖性格说
不仅仅西方有关于12星座性格的说法,中国也一直流传着性格和命运与个人的属相有关的说法,中国人应该都比较熟悉生肖,根据每一年的生肖属性,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而每一种属相对应着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十一、玛雅图腾天赋说
玛雅历的概念是,把每天的能量状态,以一个数字与一个图腾来表示,总共有13个数字×20种图腾=260种基本组合,通过计算,可以知道自己的性格,同时通过每天的能量测算之后,预计当天的运势。这好像和中国的“生辰八字五行”差不多了。
世界上人格最多的人
问题一:世界上的人格分裂最多分裂成几个人 有记录的是 12个!
据英国《每日邮报》8日报道,英国伦敦南部克罗伊登市47岁单身母亲金?诺布尔患有一种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她的体内总共住着12个不同的“人格”,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饱受“一人分饰12角”的痛苦折磨。为了减轻精神压力,诺布尔开始学习绘画,没想到她体内的12个“人格”竟个个都是天才画家,并且每个“人格”的绘画风格都毫不相同,有的画风忧郁、有的画风明朗,有的爱画抽象画,还有一个喜欢雕刻。由于诺布尔身上每个“人格”的绘画风格都如此不同,英国奇切斯特市的一场艺术竞赛甚至破例允许诺布尔一人代表“5名参赛者”报名参赛!身上住着12名“画家”的诺布尔如同一人开办了一家画院,她不同风格的画作屡屡在欧洲各地的艺术馆中被展出,并被越来越多的艺术鉴赏家购买收藏!
童年受虐患“多重人格分裂症”
据报道,现年47岁的金?诺布尔是英国伦敦南部克罗伊登市的一名单身母亲,由于小时候受到过虐待,为了逃避现实躲进“虚拟世界”,诺布尔从小就发展出饥一种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她身上最多时候曾经拥有20个不同的“人格”,到后来,她身上的不同“人格”渐渐减少并稳定在了12个左右。
诺布尔在14岁时就被诊断出了具有精神疾病,然而直到20年后,英国医生才终于正确地诊断出她患有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在这20年中,诺布尔经常饱受“一人分饰12角”的痛苦折磨。诺布尔回忆说:“当我更小的时候,我刚刚开始患上多重人格分裂症,那时就像是在做噩梦一样。但当我14岁时,这种状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些年来,不同的医生为我进行了诊治,并得出了五花八门的诊断结果,我先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食欲减退症和抑郁症。在某些方面他们是对的,因为我的其中一个‘人格’的确患有厌食症,所以他们的诊断并不完全错误,但他们始终没有发现整个问题的真相。”
12“人格”竟然都是天才画家
直到1995年,一名学家才终于诊断出诺布尔患有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伦敦大学学院记忆专家约翰?摩顿教授为诺布尔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她的“多重人格分裂症”不同寻常地严重。诺布尔回忆说:“他对我做了一系列的记忆测试,然后对我说他从来没有见到像我这样严重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因为我身上的不同人格之间差异巨大,她们几乎毫不交流。他发现在我的一些‘人格’竟丝毫没有关于其他‘人格’的记忆。有时候当另一个‘人格’控制我的身体的时候,我会突然晕厥过去。摩顿教授的解释帮我理解了我的疾病。我的一些‘人格’不知道我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另一些‘人格’虽然知道但却并不接受这一诊断结果。其中一些‘人格’甚至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
得知自己的一系列怪异举动都是由“多重人格分裂症”引发的后,诺布尔感觉好受多了。她在一些医学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应付这种怪病。2005年,一名叫做黛比?麦考伊的艺术治疗师建议诺布尔学习绘画,因为绘画是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当黛比看了诺布尔的一些涂鸦作品后,惊讶地发现她具有潜在而巨大的艺术天赋。
让诺布尔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她体内的12个“人格”竟然个个都是天才画家,每个“人格”的绘画风格都毫不相同,有的画风忧郁、有的画风明朗,有的爱画抽象画,还有一个喜欢雕刻!当不同的“人格”控制诺布尔的身体时,就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画风有忧郁、有明朗、有抽象……
诺布尔身上的第一个“人格”名叫“本妮”,她具有母性人格,也是诺布尔12岁女儿艾米最喜欢的“人格”,“本妮”喜欢用五彩缤纷的颜色画画,她的一幅代表作名叫《夜色中的冷......>>
问题二:世界上真的存在拥有双重人格的人吗 存在
双重人格是一种非常罕见且不可治愈的,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双重人格病例还未超过1000个,超过两重以上的人格还未超过50个,但是有很多人都喜欢拿双重人格来标榜自己,而事实上,这都是不科学的。
双重人格(dual personality)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身体,却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到目前为止最多的可以达到24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见诸报道的,还不足50例,而中国只有一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
问题三:世界上分裂出最多人格的病例是哪个 具体的不太记得了,好像是法国的一个分裂型人格障碍,她扮演了12个身份。
问题四:多重人格,最多可以分裂有几个人格,可以达到百个以上吗 呵呵,如果分的怎么细的话,倒是可能的,不过也太过分裂了,几乎不大可能的。
问题五:谁知道 世界上有多人种人格 什么是人格?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通常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2)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3)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伐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4)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问题六:啥叫里人格?世界上真有多重人格吗,感觉好可怕啊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确实有多重人格 比如一个人可能时而善良温柔有爱心好脾气 可是有时却又冷酷无情暴力残忍无可理喻 多重人格发展到极致就是人格分裂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变成两个人
问题七:世界上,九型人格中最多是哪种? 的确很没有意思。
感觉行动中心的应该会多些。因为穷人多啊。
问题八:世界上有多少种人格,24种但是具体是什么。如何让自已另一种人格觉醒? 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且精神存在一些异常,形成人格障碍有很多因素,人格是指在个人的生活基础上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异常即人格明显地偏离常态,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人格障碍疾病。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敏感多疑,容易与人产生对立。这种人格很多,但发生率很难调查,男性多于女性。主要是对别人有一种普遍的、无法理解的多疑倾向,认为别人总是在贬低或威胁自己,对自己不公平。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孤独,与别人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喜欢单独行动,缺乏热烈的情绪表现。对恋爱也缺乏热情。
(三)社交不良型人格障碍。亦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不断出现违犯法纪或犯罪行为,但不等于有意的犯罪,而主要是由于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未能养成公德心,不能遵纪守法之故。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为攻击型或暴发型人格,主要特征是行为冲动,会引起严重或较严重的后果。这种行为如果受到劝阻时甚至可产生攻击行为或自我攻击(自伤)。情绪不稳,喜恕无常,生活缺乏安排和打算。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这种性格的特征是情绪表达带有高度夸张色彩,引人注意,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暗示性很强,很容易受别人或环境的影响。感情表达虽然很热烈,但不持久,肤浅易变。表演型性格又称为歇斯底里性格,也称为幼稚型性格。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格的特征是要求一切都有条不紊、十全十美,要求自己和别人都遵守各种规则,甚至各种细节,非常刻板和固执。
问题九:世界上有二十四种人格的人吗? 有的,有一本书叫二十四种贝利,就是说的贝利有二十四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