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问答 游戏问答

金铲铲的搞笑段子-金铲铲之战搞笑图

tamoadmin 2024-08-22 人已围观

简介1.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内容2.求好看搞笑的穿越3.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4.满族习俗是东北名俗文化吗 东北民俗文化都有啥呀?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内容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

1.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内容

2.求好看搞笑的穿越

3.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4.满族习俗是东北名俗文化吗 东北民俗文化都有啥呀?

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内容

金铲铲的搞笑段子-金铲铲之战搞笑图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腌制辣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挖,但是私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挖,络绎不绝。进山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腌制辣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挖,但是私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挖,络绎不绝。进山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把火盆往跟前拉拉!”

求好看搞笑的穿越

《魔易乾坤》作者:卓飞宏

17K独家首发;灵异频道热门强档;卓飞宏扛鼎之作。

情为主线,灵异写法,阐述命理,直探人生!看魔易乾坤,感觉在看电视剧 星辰变幻,乾坤倒转,魔星现世,是福是祸?

贪、嗔、恨、痴、爱、恶、欲。奇情言情、玄幻魔幻、医卜星相、灵异穿越、超术异能,尽在其中。

优秀网络魔星系列《魔易乾坤》是一部网络奇书,该书集玄幻、穿越、言情、灵异于一体。

妙趣横生的跨越爱情;黑帮拼杀的壮观场面;玄奇异能的都市激战;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古代的豪侠如何在科技发达的香港立足,待看古枫如何扭转乾坤!

蝶舞转世重生,古枫追情于公元2010年,遭遇一次次惊天奇谋,急流暗涌。

清逸秀丽的张菁因古枫的冷落,独自到梦羽酒吧买醉。正当酩酊大醉之时,却被一名古惑仔所觊觎,中了……从而引起一场渲然大波。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黑帮激战一触及发。

神秘的半透明僧人嫡传弟子柳生梦魂身怀“无上忍法”和“拳皇极招”,追求廖小蝶不遂,对古枫展开连番追杀,古枫是否能化险为夷?

《尼罗河之鹰》《天狼之眼》《法老王》作者:水心沙

古埃及系列三部曲,穿越文中的经典之作,但一定要多看两遍,才会发现越来越经典,因为水心沙的文伏笔很多,跳跃性大。我看第一遍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现在该套是我纸书版的珍藏。

经典程度:★★★★★

《第一皇妃》五部曲 作者:

与月亮女神的浪漫凄美神话结合。一个不愿加冕的皇妃,一个面对国家的女人,为了爱情,他会怎么做?

经典程度:★★★★★★★★★

《交错时光的爱恋》作者:席娟

读大学的时候就看的,这可以算是第一批穿越文吧!90年代读大学爱看的女生要是没看过这篇文就太难以形容了。

经典程度:★★★☆(席大的文笔还是很好滴,经典程度其实完全可以再加几颗星)

《极品家丁》作者:禹岩

2008年最火的,一个年轻的销售经理,因为一次意外经历,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萧家大宅里一名光荣的——家丁。兴办实业,经营社团,小小家丁,如何玩转商场、官场、战场和情场?这个家丁不是人,鲤鱼也要跃龙门。

经典程度:★★★★

《绾青丝》

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永不相弃!

共分为四卷--《青楼篇》《沧都篇》《风华篇》《绝胜篇》。

《木槿花西月锦绣》:三大经典文之一,传说是个大坑,慎入慎入。

《腹黑女王玩转三界》 作者:aerjie78

我不是没有想过,如果我的前世不是郁离二皇子禁锢的那只青鹭,如果他不曾试图将我寻回,如果穿越的途中不曾有人抢夺,如果我的魂魄不曾附在一个前世对月栖猫妖一族有恩的女子身上。本姑娘乃是宇宙无敌天下第一四海独家的腹黑王女,先看我这个无赖兼无耻的女主如何将你这三界玩得地覆天翻,日月无光罢……

《BH穿越:冷皇的废后》——by狐小妹

一场意外,让贺兰飘穿越到了……男宠的床上?更令人惊悚的是,这张床上不是只一个男宠,而是活生生的四个!天啊,为什么会有这样混乱的局面?

结果她被人当场捉jian在床,而他们喊她“皇后”?难道她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找男宠被捉jian在床的皇后?

《BH穿越:弃后要休夫》——by水月菱

刚睁开眼,她发现自己赤身躺在一个面容冷峻的男人怀里,手里还握着凶器正准备刺杀他!

这个残暴嗜血的暴君,竟然趁机强占了她的身子!

完事后,他冷漠地告诉她,她只是他的玩物,娶她不过是为了两国的邦交。

而她——21世纪的药剂师,倨傲地对他说,暴君,你敢欺负我,我就配置穿肠毒药毒死你!

《BH穿越:废弃帝姬15岁》——by纳兰静语

穿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正被人压在床上差点XX,幸好她反映及时,将人一脚踢了下去,守住了最基本的防线。

另一边,却居然站着一个笑的一脸残酷邪魅的男子,那个有着冰冷的紫眸男人。

他修长的手指掐住她雪白的脖颈,冰冷的话语如刀锋一般字字犀利:“本王不会死,因为本王还要留着命来让你跟着我一起承受痛苦!”

《情乱》

她,城市里最下等的贫民;

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工作,

一夕间,她几乎失去一切;

剩下的,

是仅有的一点人格和卑微的自尊;

……

一觉醒来,

身在何处?

唐?宋?元?明?清?

……

风舞红衣,暗香盈袖,

无论哪里,

她要活出自己的女人香!

《幼妻难宠》

一场,让原本两人不相干的人生轨迹,发生碰撞。

十九岁生日当天,父母在一场中过世,肇事司机,醉后驾车,造成了这场悲,

同样在送进医院后不久死亡,只留下一个十岁的女儿沈筠儿。

因为心中的恨意,他收养肇事的女儿,并对她开始不尽的折磨,发逝要用她一生的痛苦,来祭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却在逐渐的相处中,为她的天真和快乐打动,不自禁的爱上对方,却又误以为她交了男朋友,

而强行占有她,为了将她绑在身边,他甚至不惜让十六岁的少女怀上自己的骨肉。

五年后的重逢,二十二岁的她,却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时间的流逝,早就仇恨早已经成空,

只是那段伤痕累累的爱情,似乎能让那段支离破碎的爱情破镜重圆?

《狼王的怜妃》

他一直强迫告诉自己,她是敌人的女人,她只是自己的玩物,玩腻她后,他会不容情的将她处死。

但是,当她纵身跳下城楼的那一刻,为何他尽然心痛得的不能自己。

忽然,他明白了。

他不但要占有她的身体,他还在占有她的心。

只是,她对他那不尽的恨意,又如何能轻易化解,又如何能让她轻易的爱上自己,

他在她的心里,永完是一个可怕的,没有人性的恶魔。

《死亡游戏之复仇骑士》

亲情、爱情、友情,情深如海,潸然泪下;

忠义、侠义、情义。义薄云天,荡气回肠。

一个孤独的家族,一抹孤独的身影,一声孤独的呼唤,一个并不孤独的故事。上官龙腾,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图腾,用无数的鲜血来泼墨!

什么是兄弟?什么是爱情?倒下了生死与共的好兄弟,却倒不下永远的友谊!放弃了的爱情不流泪,比流泪的拥有更无价!

苦难的水煮出真情的滋味,战火的窑烧出英雄的本色!坎坷、艰难、困惑、失落和赌咒,铸造了我不老的情怀;时刻关心、深深热爱这部作品的人们,支起了我永恒的信念!!!我要蘸上我的泪,为亲们而写!!!

《腹黑皇子的契约皇妃》

她与她的上司意外穿越到一个异世界,更因为她的特殊能力,三个国家的皇子抢着立她为妃,而水墨凌,漠湛风,萧翼闻,慕潋尘,慕潋恺……他们都说要娶她,真爱她的是谁?

《有缘千年来相会》(渐入佳境型,女主遇到穿越同志时很搞笑)

作 者:雪影霜魂 类别:浪漫言情-宫闱情仇

作品关键字:阮若弱,李略,玉连城

一场后,苏珊一缕魂魄悠悠醒转,居然已经来到了千年以前的——大、唐、盛、世。

起初她发了半天愁,为眼下这般处境。初来乍到一个新地方,人都难免不适应。更勿论是穿越时空误入唐朝,心慌慌地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回二十一世纪才好。但来时也不知道是如何来的,如今要回去更不知如何回去。既无力回天,就索性听天由命吧。事到如今,也只能随遇而安了。

正版阮若弱为着不如意的姻缘寻了短见,想一死百了。也不知冥冥中什么天意注定,让苏珊的一缕离魂入了她的体。代替她继续走人生路,她又会走的如何呢?

一连串妙趣横生的故事由此展开了……

隋唐风云系列(有蜉蝣、火泽睽、锦瑟无端三部,很现实,不小白,女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女诸葛,有三个男主,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真是没一个好东西,女主最后没和任何人在一起,这对她而言也许才是最好的)

作 者:双陆 类别:青春幻想-青春幻想

作品关键字:穿越

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都是蜉蝣。聪明也罢,愚蠢也罢,努力也罢,倦怠也罢,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活下去。

这不是一篇有着美好传统的穿越文,没有家世良好感情如一的男主角,只有不管如何努力却依旧不完美的生活;没有坚贞不变的爱情,只有经历生死患难后依然不能消弭的文化差距。我想表达的是在虚幻之中的真实,喜欢爱情喜剧或者完美感情的人慎入。

《三救姻缘》(主虐男主,两主角的感情非常动人)

作 者:笑声 类别:浪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任云起,佑生,陶旗,程远途,沈仲林

刻骨铭心的爱情,生命的意义! 有哭有笑,人物别具一格。

大地震,这是哪里?一只手从地下伸出抓住了我的脚踝!

好容易把这凄惨的囚犯挖出来,却出现了要砍我们的大刀先生!

我将这骨瘦如柴的家伙扛起来!大伙儿逃命去!

正是:相识患难之中,欢笑亡命天涯,感君生死情义,唯愿与子偕老

有读者留言:读此书,时而肝肠寸断,时而浩气长存,时而啼笑皆非,时而潸然泪下!感人肺腑,摧人心肝,赚人眼泪!

《爱莫能弃》(很虐,特别是女主被太后在城门口鞭死一段,哭死个人~还好女主后来被救,结局是好的)

作 者:清水慢文 类别:浪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穿越

穿越到了一个害了人的女子身上。

这个女子因爱生恨,下毒手残害了他。不是我的所为,可是,我现在成了她。

一次快乐的旅程,多少欢声笑语,是否能驱散他的伤怀?

可人生的旅途,人们要怎样做,才能争得一路同行......

成人童话。善良和爱。

一个温馨的爱情故事。

《千里东风一梦遥》(我最爱的穿越,女主坚强到一定程度了,总而言之,一切为了生存!)

作 者:姬流觞 类别:浪漫言情-穿越时空

作品关键字:纪红锦,杨不愁

一个新郎,两个新娘。夫妻交拜时的等边三角形,是不是从此后各走各的路?

朝堂,江湖,我没有一技之长,只有求生的欲望。委身于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功利的目的;爱上任何人,都用尽全身的力气。

爱是女人的涅盘,我在涅盘中重生,一次又一次……

《傻女在古代的幸福生活》

现代女性穿越时空,经历磨难生死,搞笑状况百出,先是装傻姑,然后一人一鸟走天涯。女扮男装,出尽洋相。预知后事如何?

《与妖共舞》

因为一个无聊的传说,她被好友半夜给拉了出去,

结果没掉湖里淹死却差点被摔死!

承蒙一位帅哥相救,可是这帅哥却是个神经不正常的家伙,

救了她还想再杀她!她一定要向学校投诉!

咦?等等,学校在哪呢?她怎么到了山郊野岭来了?

又好死不死地碰上一位美得不像话的"鬼",

因为她泛滥的同情心,结果被骗上当叫他占去了身体!

什么什么?原来这只"鬼"不是鬼,竟是只千年银狐妖?!

还为了他的一己私欲逼她去修道!

修道好哇~有帅哥师兄们陪

温润如玉的八师兄,

冷酷闷骚的十三师兄,

不正经的二十五师兄,

虽然个性各不相同但每个人身上似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可是可是,为什么还要叫她去捉鬼降妖?

5555,她胆子很小的,遇到鬼她叫得比鬼还凄厉,遇到妖她逃得比谁都快!

可恶的死狐狸,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肯离开她的身体?!

《薄荷荼靡梨花白 》

誓: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不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作者:你当自己是梁山出品的啊!),誓将淑女进行到底。。。

事情是这样滴:偶谈了3个月零1天的男朋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突然良心发现决定要拯救地球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崇高革命精神决定义无反顾地向偶求婚,也不知道是听信了哪个笨蛋的建议居然把钻戒放在我的最爱——冰激淋里~就在他无限期盼的眼神下,无辜纯真善良的偶用汤勺铲了一大口冰激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了下去……在迅雷不及掩耳慢动作瞬间,偶看到他闪烁期盼的小眼睛突然呈几何基数倍放大(一般人们称之为惊恐的眼神),然后眼前一黑……

史上最郁闷之穿越:有人撞车穿越,有人跳楼穿越,有人睡觉穿越,有人生病穿越……而我——居然因为被求婚钻戒给噎死穿了过来,惭愧惭愧~不幸之中万幸,据说我穿到了好人家……

《美食江湖不思议》 完结

类型架空历史+身体穿越+喜剧

作者2006.8 疯丢子 28万字

主角明绮,左。岳仁,云启殿,齐楚,齐洛恒,孟兰君,明邪,

文案这个状况……我……大致明白了……

不就是那个什么,穿越,架空嘛

死不了!

我坚强着呢!

刚刚经历中考的明绮,在学了九年除了赚钱以外的知识后,一个莫明其妙……穿越到了未知时空

她被捕头带到了新官上人的知府岳仁面前,很乌龙的做了帐房先生……更郁闷的发现了衙门亏损

无奈,她和岳仁合计着,挪用公款……开店赚钱!

从小小的知味观……到大大的湖畔居……

从江湖纷争……到国仇家恨……

官场,江湖,朋友,敌人……

好玩的才开始,凭我一手绝活,不信干不掉你们这帮人精!

我评很多爆笑的段子,羡慕明琦(也羡慕作者),就喜欢这种嬉笑怒骂,刀子嘴豆腐子女兼有自知之明的女子,不论骂人、劝人还是摆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不带打蹦的,羡慕这口才,呵呵~~

《华丽穿越》 完结

类型架空历史+身体穿越+喜剧

作者2007.1 T丫丫T 13万字

主角花菜菜,辕轩鹤,且介霆,花猫,小心,小熙

文案穿越前 姓名:花菜菜 性别:女 年龄:20(大二,菜鸟) 诗词歌(负),年龄与诗词的记忆成反比,歌,由于 专业问题,基本只听外文,注意:"听"意味着不会唱.厨艺保证自己饿不死:饭,白饭;菜,水煮蔬菜;汤,鸡蛋汤。 外貌:美女不是,丑女不像

穿越后 姓名:花菜菜 性别:女 年龄:20(貌似大年女青年) 诗词歌依旧负 外貌:美女不是,丑女不像

废话了那么多,一句话,真身穿越,女主是你,是我,是她,凡人一个.

菜菜胸无大志,人生目标:自己养活自己.

菜菜没心没肺,但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我评笑的我肚子疼,尤其是那个如厕理由100个。。。结局是一女二夫

《我要跟你走》 极品坑 下载页

类型架空历史+灵魂穿越+爆笑喜剧

作者2006.11 月上玲珑 18万字

主角苏翎(莫小楼),程然,宇文,宇楣,萧楚,辰司玄,辰司靖

文案莫小楼宣言:又帅又深情的男猪们坚持住啊,美丽到风华绝代可爱到人见人爱的莫小楼就要来拯救你们了!冲啊!

一直喜欢这样的女生,有点小聪明,又有些迷糊,有那么点自私那么点狡猾,但又很可爱很善良,想笑的时候就大声笑,想哭的时候就放声哭,爱一个人可以天荒地老,恨一个人可以至死方休,选择了就不再放手。

我评经典好文!笑的肚子疼,万分遗憾作者弃坑了

经典语录再说留在古代也是有好处滴~~说不定什么时候我碰见个世外高人 学了绝世武艺所向披靡 又遇见个有钱有权又专一的帅哥 对我一见钟情穷追不舍 他非卿不娶我非君不嫁 奈何家有世仇不共戴天 可是我俩情比金坚义比海深不顾反对私定终生 离家出走跳涯殉情却又峰回路转双双获救 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 你耕田来我织布比翼双飞在人间 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儿孙绕膝共享天伦……

《穿越之死缠烂打》 完结

类型架空历史+灵魂穿越+喜剧

作者2007.4 共剪西窗烛 18万字

主角明尚如(颜轩风),柳彦风(胖子)。新(四皇子),

我评文笔,剧情都不错,语言那个幽默啊,没的说,实在、实在太喜欢了~~ ,可惜作者因事草草结了文

《青岚》 1~2月一更

类型架空历史+身体穿越+喜剧

作者2006.2 紫夜轻岚 7万字

主角青岚,修冰。

文案青岚吐出一口烟的功夫,世界就突然全变了。

她面前不再是川流不息的车流,对面没有高高耸立的怀远门,太阳没有在马路对面等她。一切全不见了。

一阵风吹来,几片叶子刮了过来,扫过了她的牛仔裤腿。

阳光无遮无拦的照下来,直直的打在青岚的眼睛上,让她有一瞬间的眩晕。

这是一条幽深的小巷,青砖上爬满了青苔,地上散落着的垃圾在空气中散发着酸腐难闻的味道,一只觅食的野猫在垃圾堆里抬起头,似乎对她突然的打扰很是不满地瞪了她一眼,便埋头继续找食物了。

青岚低头,一口一口用力的抽着烟,看着那只野猫一口一口的撕扯着一块烂帮。

五分钟之后。野猫心满意足地扬长而去,青岚将烟头扔在地上,一脚踩了上去,嘴里咬牙切齿的挤出了几个字:“妈的,老娘居然穿了……”

故事简介女主青岚在大街上抽烟的功夫就穿越了。紧接着遇到了正在比武的男主修冰,开始了女主的古代历程。。。女主青岚,父母双亡留下一笔钱和另外一个不甚熟识的女孩开了一家小店,没谈过恋爱,抽烟,开口闭口说老娘,一个会拿着卫生巾给男主包扎伤口的女主,隐忍的坚强。男主修冰,母不怜父不爱,6岁在母亲身边却从没被母亲抱过,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拥抱却是把男主抱到了乱葬岗,几天后,父亲“人魔”带走了他,每天看到父亲,几年后又将他丢给了修冰的师傅“剑鬼”,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多于的交谈。没有童年的修冰在比武受伤后,青岚用超薄卫生巾给他止血,抱着他过了一夜,醒来后,修冰只留了一句“我会负责的”。。。

我评一弃坑的、才写了7万字,无人问津的文,我就是喜欢。尤其喜欢小修啊 英俊却纯情,温馨的一声“嗯”,就让女主心甘情愿的臣服。。呵呵~~人物很简单一女一男,有人说这篇文对男主的性格描写的不够好,可我却能完全感觉的出来男主的性格:因为没有亲人所以冰冷漠然却又渴望人的关爱,哪怕只是在他身边有目的的生活三年的婆婆也不忍。青岚总觉得小修是小孩子,于是“母爱泛滥”。

《多多益善》 完结

类型架空历史+婴儿出生+轻喜剧

作者2006.12 喜善大人 19万字

主角金多多(宋书凡),龙飞玉(龙大将军)。司徒长乐(美人师傅),君子悦(悦悦宝贝),商融(狐狸),罗杰(兔子)

文案转世重生到了古代时空,原以为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回米虫,怎料却是个爹不亲、娘不爱的主,无奈,只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金子、房子、铺子、孩子、美男子!多多益善!”

“你说什么!”有人处于狂飙边缘。

“呵呵!”心虚地笑,“妾身是说‘老公只要一个好’。”

我评情节构思新颖,女主特想要个孩子,结果找上中毒的飞龙将军达成一笔交易:一边给解药,一边给。。。一个月机会让女主怀上孩子,哈~~~读的过程中真的很开心,文笔也好,最后一家人幸福,开心的样子,女主是我看这些穿越文里生孩子最多的(4个孩子),哈~~

《凤囚凰》

可以说看穿越文,如若没看过以上三本中的一本,就是穿越迷的一大遗憾!

《和亲公主》 完结 前篇《惜取眼前人》

类型架空历史+灵魂穿越+喜剧

作者2007.6 鲜橙 32万字 已出版,

主角冯陈楚杨(福荣公主),承德(瓦勒皇子),南宫越,诺顿王

我评女主附身周国福荣公主,女主是比较能闹的那种,有点小聪明,也蛮有气魄的。承德和女主在一起最逗,一对活宝。。。

《爱就一个字》 连载

类型架空历史+灵魂穿越X2+喜剧

作者2007.2 zy喜悦 25万字

主角苏小小(白惜月),楚琦(烟无双),罗大将军(小罗),石头(芦苇),秦御风,墨舞

文案我苏小小,昨天还是刚从高考火海中冲出的祖国花骨朵,醉个酒转眼就被发配到了古代,屁股还没坐热就要被打包嫁人,成了古装版的待嫁新娘,还是嫁个什么将军,老娘就算要嫁也得嫁大款,呸,差点忘了我古代版的老爹就是个娶了十八个老婆的大款代表,这年代一夫多妻,我谁也不要嫁啊!不行,我得自救,老娘我超强的适应能力可不是盖的,在哪儿我TNND不能活的有滋有味,嘿嘿……

咱们走着看吧。

我评女主属没事找事型人才,秉承没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的生活方针 ,整天打打闹闹,后来发现她的死党楚琦也穿来了,不过却附身在无双山庄庄主烟无双身上,女变男,俩人见面那场巨搞笑 ,有段时间的文了,推荐这文的也很多

《穿越与反穿越》 完结

类型架空历史+身体穿越X2+喜剧

作者2006.7 妖舟 26万字

主角赵敏敏,白毛。肖寿,四皇子,杨过,洛城,英超

文案穿越好,把马子看美男,金银财宝手里攥。

穿越好,出天山入龙谭,绝世武功身上缠。

穿越好,走江湖游深宫,中外历史听我侃。

穿越好,主角命好,没什么本事,也能当韦小宝!

穿越好,配角长得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瞎了眼的总往主角身边靠~

以黄金规律为指导方针,歌舞与写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谨记广泛撒网重点培养的择偶原则,来吧,我们去穿越!

我评相当经典的搞笑穿越文

《大赵风云录》虽未全本,但作者十分强大,70多万正文,书写的也不错,可以值得一看

《黄粱三国》老书了,全本了!

《精武门》最近写完了,前期都非常好看。。。

《洗冤新录》不错的穿越,讲法医

《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重生类的架空历史!全本之作!

《狗运战神》老书一本,经典的YY恶搞全本

《我成为康熙以后的YY王朝》全本架空类

《转世汉王》这本起点封推的也不错

《情倾天下》这是我看过的清宫文中比较恶搞的,明珠几乎在每一章中都会有些经典的语录

《孙策》 《东莱太史慈》 《三国风云之猛将传》:凤于九天,,千年,,帝台春……

《寻龙记》女主人公刘璃为了就回自己的弟弟刘钥,与自己的前世的九五至尊发生的故事,很感人。

《宸宫》女主人公被挚爱背叛,在黄泉之中受烈火煎熬,二十六年后在小宫女身躯中重生,醒来后发现物是人非,开始报复......很精彩,写后宫的勾心斗角

发现居然没有如下名品,特来补上

《窃明》大爆炸作品。武系。因其对袁的形象的颠覆而广为争议。随着文章被一起流传的还有“我长生军,威武!”— —|||

《新宋》另一部有名的文系作品。当初还在《科幻世界》上做过广告的。

《篡清》造就了作者奥特慢的美名。也是武系。现在正在连载。

《蔓蔓青萝》作者:桩桩 这绝对是一部经典穿越 。

最近网络上出叻很多类型的穿越~大多数还属粗糙,基本上没有文~~搞笑也完全找不对料~~嘛,不光看情节也要看文笔~~下面是本人的精挑细选的穿越文~~

《法老的宠妃》悠世。别看名字好像满苕皮的~文笔非常的棒~我看过的最棒的穿越埃及的除叻《尼罗河的女儿》(这个是看的)《尼罗河三部曲》就是这个让人耳目一新啦~女主艾薇是侯爵最疼爱的小女儿,一个奇异的黄金镯,将她带到给神秘的古埃及,冥冥中的轮回,恶毒的诅咒让艾薇的穿越步步维艰……情节相当的连贯自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也相当成熟~~目前第一部已经完结,第二部上半部已经完结,可以分开看,不影响故事的整体性的~~~~

《午门囧事》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有点怪怪的,喜欢吃肉的女主~但情节越到后面越出彩哦~文笔算一般~搞笑不错~

《和亲公主》故事情节还是满流畅的,搞笑因子也不少,但相对于上面的几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东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腌制辣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满族习俗是东北名俗文化吗 东北民俗文化都有啥呀?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腌制辣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挖,但是私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挖,络绎不绝。进山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 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土豆、地瓜、黄豆粒、苞米粒等,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子壁的粘豆包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烤得黄澄澄的豆包,真是又甜又香。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也有大头菜,但不如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腌制辣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东北民风民俗—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工具,里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顿使满屋生暖。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就是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用泥或铁、铜制成,大小不一,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小灰”是“豆棵”、“谷草”、“茬子”等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它们的质地坚硬,从炕洞或灶坑里铲

出时一般只燃过百分之六七十,所以其热度仍很高,制成“小灰”能充分保持热度。

生火盆也是这儿的居室结构决定的。关东的先民肃慎人多居山林,从事淘金、放排、、挖参等活动,山里的房舍多为“子”。 据《关东地子考》载,这类房分为“里子”和“外子”。所谓的里子,山里人又叫“暖子”,是山里人长年居住的房屋。这样的房了一般要深入地下半米多,然后上起房架,室内起火炕,炕上置火盆。从事山村作业归来的人进屋后要立即脱下衣裤,放在炕上烘烤以去潮气。由于山里潮湿,无论春夏秋冬,炕头都让给“衣裳”,不把衣袋、鞋烤干烘热,第二天就上不了山,尤其是淘金、放排的行帮之人。

东北四大怪

说起东北的民俗,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土坯草房篱笆寨,窗户纸都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叨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东北四大怪”,也是东北特有的四种民俗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认识这四大民俗。

土坯草房篱笆寨 什么叫土坯呢?是一种用泥和草和在一起,制成的“土砖”,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房子的墙用这种土坯砌成,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梁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

这样建起来的房子就叫“土坯草房”。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土壁草顶的房子。我就出生在这样的房子里的土坯炕上,而且在这样的房子里度过了13年的童年时光。之后,我的父亲张罗着盖起了新房,虽然也用土坯,但是用砖挂面,看起来比土坯房子漂亮、高档了许多,当时在村里可是领先了好几年。

篱笆寨子,则是指在房屋地周围,用树枝或秸杆编成的“障子”,用来保护牲口,遮风挡雨。

就这样,这“土坯草房篱笆寨”成了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在东北农村保持了很长时间。因为这一年里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冷天气,而用土坯盖房,冬暖夏凉,经济实惠。所以直到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才渐渐告别了土坯草房,陆续盖起了砖瓦结构的房子。

窗户纸糊在外 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某一地区风俗的印象,往往是从观察那里的房子——确切说是老百姓民居的样式开始。因为民居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可以反映出那里风土民情的基本特色。“窗户纸糊在外”就是过去人们对东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在山海关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而东北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窗户纸糊在了窗棂的外面。所以,当外地人看到关东民房糊在外的窗户纸,使窗子成为整个的“大白块”,自然觉得不习惯而视之为怪了。

“糊在外”的窗户纸可不是一般的纸,它是关东制纸工匠就地取材制造的一种“土纸”,或称为“麻纸”。其原料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薄棒、线麻、旧絮等,经过剁碎、碾压、淘洗、蒸麻、打线、沉淀、捞纸、晾干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这种纸虽不像宣纸那么白净,却很结实柔韧,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和盐水等喷涂处理,就具备了很强的防水防潮性能,既不怕雨雪,也不怕室内的水蒸气,贴在窗户上半年不成问题,春秋两季各更换一次就可以。

糊窗纸也是一种技术,讲究绷得直、糊得平,才能既美观又延长使用寿命。窗户纸是整齐还是破旧,也是衡量一家日子过得如何的一个外部标志。小时候,我家的窗户上也不例外地糊着这样的窗户纸。父亲母亲都是要强的人,那纸无论春夏秋冬都是整齐干净的。每更换纸时,父亲都从不让别人动手,总是母亲做桨子,父亲糊纸,认真得容不得一点褶皱。

姑娘叼着大烟袋 昔日关东农家的炕上,几乎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活计篓”,一个便是装旱烟的“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活一样,是每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待嫁出阁的大姑娘,本应是最文静娴雅的,但过去多数也在“烟民”之列。这一怪,足以说明以前东北吸烟风习之盛。

抽烟的烟袋和装烟叶的口袋(烟荷包)有许多说道。烟袋锅多是用黄铜和白铜制作,烟袋嘴除铜的外,还有玉石、玛瑙、青金石、悲翠等多种质料,烟袋杆则是铜、木两种,以乌木为好。一般的情况,男子用的烟依杆较短,大概不超过一尺,因为他们经常在外边活动,携带着方便。烟锅和烟茶包也较大一些,出门时别在腰带上。女人吸烟一般是在家里,习惯用细长的烟袋杆,烟锅也相对小,称作“坤烟袋”。烟荷包是年纪大的用扁圆型的,年轻的用长型,而且两面都绣有花、鸟、鱼等图案。其中老太太用的烟袋杆特别长,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装好烟后,往往自己够不着点火,或由晚辈帮着点,或者自己伸到灶火和炕上的火盆里点。她们坐在炕上需要拿稍远一点的东西,往往不用挪窝,用长烟袋就可以勾过来。抽烟袋的老太太还有一项“绝活”,就是能坐在炕上把吐沫吐到四五尺远的地方,初次看到这种情形的人都会觉得新奇。在东北民间,手拿长烟袋成了老太太的标准形象。据说,我母亲从小就给她的外婆装烟袋,因为经常鼓捣这些,稍大一些她自己就开始叼烟袋了,而且这一叼就是七十多年。如今,年近八旬的母亲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躺在炕头上,叼着长长的烟袋,静静地抽上几口烟。

养个孩子吊起来 这是东北的第四“怪”,意思是说把婴儿放在悬挂的悠车里。如今年过35岁,生长在东北农村的人,大部分都有过被“吊起来”的儿时经历。我就是被“吊”起来养大的,不知道在悠车子里被悠了几年,但可以肯定一点,我的记忆是从悠车子开始的。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孩子睡悠车时,一般不铺棉褥子,而是用内盛谷糠的布口袋垫在身下,俗称“糠口袋”,据说其既利水又去火,婴儿睡着舒服又少生病。车内用的枕头也内装糠麸,而且装得比较满,以求其“硬实”,因为这有特殊意义。东北妇女们常说,睡悠车的孩子长大身材好,没有前鸡胸、后罗锅、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由于被绑住胳膊腿的孩子不能随意翻转,只能在悠车内仰卧,加之枕头很硬实,时间长了“后脑勺”压得比较平,东北人以此为美,谓之“睡扁头”,而视“前奔娄、后勺子”为脑型不正,是“关里人”不睡悠车的“不良后果”。

凭心而论,悠车育儿的好处确实不少。婴儿的母亲只是在孩子饿时才抱出来喂奶,可以更多地腾出双手去做家务活。孩子躺在悠车里很安全,又可在缓缓的摇动中听着母亲的催眠曲安然入睡。由于悠车车帮很高,孩子睡着后用薄布做成“车蒙子”搭在“车弓子”上覆盖,使婴儿不致受风感冒,还能避免蚊虫叮咬。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后来“闯关东”的汉族人也很快就接受了满族的这种育儿习俗,和他们一样“怪”地把孩子吊在悠车里,度过初涉人世的岁月。

除了这四大怪,东北还有一怪,那就是“翻穿皮袄毛在外”。东北气候严寒,冬季穿皮袄的人多,但把皮筒吊上布面,毛朝里穿,很需要经济条件,于是穷苦人就把老羊皮皮筒翻过来,以皮板做里穿起来,既不影响保温,又有的它方便之处。今日女同志穿的翻毛大衣,怕就由此而来。只是,如今翻毛大衣是时髦,当年翻穿皮袄却是一“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