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更新 游戏更新
第五人格人物国籍-第五人格主角国籍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弹丸论破的画家和第五人格的画家有什么区别2.叶圣陶是谁3.第五人格佣兵的国籍是什么4.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物简介5.第五人格玩具商是贵族吗弹丸论破的画家和第五人格的画家有什么区别画师国籍不同,画风不同。1、《第五人格》画师为中国画师,《弹丸论破》画师为日本画师,两者国籍不一样。2、《第五人格》画师的画风为厚涂油画风格,《弹丸论破》画师的画风为传统漫画风格,两者画风不同。叶圣陶是谁叶圣陶(1894
1.弹丸论破的画家和第五人格的画家有什么区别
2.叶圣陶是谁
3.第五人格佣兵的国籍是什么
4.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物简介
5.第五人格玩具商是贵族吗
弹丸论破的画家和第五人格的画家有什么区别
画师国籍不同,画风不同。
1、《第五人格》画师为中国画师,《弹丸论破》画师为日本画师,两者国籍不一样。
2、《第五人格》画师的画风为厚涂油画风格,《弹丸论破》画师的画风为传统漫画风格,两者画风不同。
叶圣陶是谁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 1918 春宴琐谭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与朱自清合著)1946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人教版)语文书课文)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童话选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99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1997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和四年级下册第19课(人教版)课文) 《苏州园林》(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13课;苏教版 初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第17课,有删改。)
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任职报纸、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7月6日 08:3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草长鸢飞四月天,古城青州焕新颜。春风中,生机盎然的城市令我们陶醉,文明美丽的家园让我们自豪,日新月异的青州令人们向往,朝气蓬勃的校园让我们骄傲,青州的兴旺繁荣、学校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青州、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城市、校园的美丽需要你我精心呵护,城市、校园的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城市、学校的发展需要你我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代表,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争当绿色使者,共建绿色校园、绿色青州。
花草树木洁净着城市、校园的空气,美丽着城市、校园的容貌,愉悦着你我的心灵,为我们的古城、为我们的校园带来生机与活力。如茵的绿地芳草萋萋,请您不要随便踩踏;烂熳的百花千娇百媚,请您不要随便攀折。让我们从保护自己身边的那片绿地、门前的那颗小树做起,家家爱绿、户户植绿、人人护绿,争当绿色使者;让我们通过劳动创和生活节俭,购买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小区和城市;让我们去认领一棵树木、一片绿地,精心呵护,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一份绿荫,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青州、把校园变得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
2、争当文明使者,共建人文校园、人文青州。
陌生人问路时请多一份热情;公交车拥挤时,我们应让一下座位;邻里有纠纷时,我们应多一些体谅;群众有困难时,我们应伸一把援手;与人交往时,我们应多一份真诚。我们号召所有同学在学校要做文明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在家庭要孝敬父母,承担起应尽责任,共建温馨家庭。我们呼吁全体中小学生倡树文明新风,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当荣之事,拒为耻之行。我们的广告就是青州城市的形象,我们的素养就是青州实验中学发展的环境,一言一行当慎重,多为青州增光彩,多为学校添荣耀。
3、争当环保使者,共建洁净校园、洁净青州。
城市、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当你要处理垃圾时,请花上一分钟时间,把垃圾提到指定扔放处;当您要扔掉手中的纸屑果皮时,请花上一分钟的时间,将它放入垃圾箱中;当你在公共场所停放自行车时,请花上一分钟时间停靠在指定场地并摆放整齐。我们号召全体同学从捡拾一片纸屑、随时清朝乱贴乱画、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等小事做起,让美丽的青州有一张二次的脸,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并在社区内认领固定服务岗位,长年不懈、持之以恒,以家庭的洁净、校园的洁净、社区的洁净共同汇成青州的洁净。
4、争当交通安全使者,共建有序校园、有序青州。
请你多等几秒钟,红灯过后道路会更加通畅;请你多走几步路,绕过护栏会减少很多危险;请你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城市会更加安全有序。我们号召全体同学争做交通安全使者,增强文明交通意识,文明行车,礼让行路,让有序的交通秩序成为潍坊流动的文明窗口。
5、争当爱心使者,共建和谐校园、和谐青州。
作为城市未来主人,我们号召全体同学,在学校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让一名伙伴因家庭困难辍学,不让一名伙伴因缺乏关心而掉队。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确定固定帮扶对象,把这种关爱带进社区、融入社会,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捐献一些物品,解决一点困难,奉献一点爱心,一起拉起手来,为城市划一道温暖的风景。
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像热爱我们自己家庭一样热爱我们青州;像爱护我们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城市环境;像保护我们家庭财产一样,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像关心我们亲朋好友一样,关心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让我们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标准,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树立文明始终的形象,让实验中学的未来更辉煌;打造文明青州的品牌,让青州古城的名字享誉四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行荣耀之事,拒耻辱之为》。
任何人想要让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离不开一个荣辱分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荣辱的选择,总书记于3月4日,提出了:“八个荣八个耻”,他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我们青少年,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古人云:“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荣辱抉择于人、于国是何其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思想解放带来了活跃的文化律动,开放的精神引导出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在新观念不断引入和萌生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已出现流失的迹象。虚无主义有所抬头,荣辱的界限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含糊不定……
高中阶段,对于我们正是价值观、荣辱观的形成阶段,然而受社会总体氛围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对荣辱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混淆。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先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清晰的告诉我们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
当你思维中出现扔掉剩余馒头的冲动时,请谨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当你脑海中闪浮过要欺骗父母、老师、同学的意念时,请细心体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当你面对集体任务却总是拈轻怕重时,请思索:“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当你意识里浮现出为哥儿们义气而不惜大打出手时,请仔细体会:“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同学们,不知荣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不知荣辱无法构建和谐校园,不知荣辱甚至不能成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高科学,热爱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成为“特别有修养、特别有纪律、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的优秀学子。
为自己的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验中学的更辉煌的明天贡献力量!
揪错 ┆对我有帮助
91回答时间:2006-10-10 20:27 | 我来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8136220 | 六级
擅长领域: 贸易 创业投资 个人理财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 “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很有些主观见解”,只是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罢了。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样有讽刺、剥露,又有同情、理解,而这两方面又都含而不露,于是讽刺也就显得温婉、醇厚,不失叶绍钧客观写实的基本风格。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纪念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 叶圣陶纪念馆
[4]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入选语文课本,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于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古城苏州。因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我们还可读到圣翁留下的有关苏州园林的诗文。 叶圣陶出身清贫,幼年时在一家富家自设的私塾附读,后进苏州草桥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便在苏州城内干将坊言子庙小学教书。叶圣陶酷爱文学,也钟情园林。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文学活动,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一九七四年,圣翁与陈从周相识,陈教授送了好多幅松竹兰菊的国画作品给圣翁,圣翁填了一阕《洞仙歌》词谢他,词中还是以苏州园林着墨:“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篠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这首词中,圣翁对苏州园林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解放后,拙政园等园林已成为劳动人民憩息游览的胜地。作者又回忆起孩提、青少年时代与同窗嬉游,踏遍楼廊山径的情景。这正好与前面谈到的一九一三年游园赋诗一事相互印证和呼应。词的后半阙是写圣翁得识陈从周教授以及欣赏陈从周所赠画稿的欢愉心情。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圣翁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圣翁在序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他赞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而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感受。 “拙政诸园寄深眷”,这正是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眷恋深情的自然流露和生动描写。
叶圣陶研讨会
2003年,为纪念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05周年,缅怀这位近代杰出知识分子的楷模,由叶圣陶研究会、中国出版工作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共同主办了“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并在北京举行叶圣陶先生铜像的揭幕仪式。[5]
叶圣陶杯作文大赛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于2003年开始举办,由著名出版人、作家、原《中学生》杂志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叶至善先生(叶圣陶之子)授权,叶圣陶孙女、资深编辑叶小沫女士出席了第八届颁奖大会,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现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学生杂志社承办。以其新鲜的理念、健康的导向和规范公正的评选原则与程序,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大赛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崭新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风格 。大赛以“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写作,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以“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为基本理念。主导思想是:倡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审美意识,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作为作文的素材;鼓励同学们客观反映校园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还原千姿百态的生活,还原与众不同的梦想;我们强调写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写出新意,强调作文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评稿七项标准是:1. 选材好;2. 取角新:3. 情感真;4. 构思巧;5. 手法活;6. 语言美;7. 文风实。 大赛努力为学生服务,提高语文素养。在平时作文、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之间打开了互相连接的通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大赛鼓励学生把真实的生活等作为写作资源,有力地调动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写作水平及高考中考语文成绩,不少获奖作者成为高考、中考状元或语文单科状元,或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等途径进入高一级学校。苏州大学已将“叶圣陶杯”大赛写入自主招生录取简章。参加大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少学生经过大赛历练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大赛努力为教师服务,提高业务水平,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助手和朋友。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更多的教学成果,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展示教学科研成果,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大赛努力为学校服务,提高办学水平。许多学校紧密结合学校写作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大赛活动列入计划,连年组织学生参加,使写作教学现状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形成融写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思想道德教育于一体的良好教育方式,并且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特色,不少学校因此而进入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行列。大赛努力为培养文学新人搭建交流与成功的平台,至今从这里走出了60位“小作家”和一批文学新秀,其中有张牧笛(天津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曹敬辉(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祝师恩(上海《小主人报》主编和戴日强(“盛大文学 小说阅读网”主编)等。大赛努力为推进课程改革开辟实践与研究的园地,为促进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和写作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赛承办单位《中学生》杂志是1930年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创办的,朱自清、朱光潜、周作人、俞平伯《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蔡元培、郁达夫等名家都曾是该刊的作者或参与者,该刊 《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倪焕之》是叶圣陶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其仅有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文学早期最成熟的长篇小说之一。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一方面,他们制定的办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为带有浪漫的改良主义的色彩,所以遭到了来自乡村各个方面的重重阻力,最后不得不加以妥协;另一方面,婚后的金佩璋开始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锐气,和倪焕之的隔膜也越来越深。倪焕之由此悲叹"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从而在爱情上也遭到了失败。 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和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被茅盾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和叶圣陶短篇小说的情调有所不同,《倪焕之》没有描写小市民和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而是表现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追求的知识分子坎坷的奋斗之路。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圣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即1929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和遭遇。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理想者的典型,同时也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的五四理想主义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他建设理想的学校和家庭是的;其次,在精神 上,他那纯洁、天真、爱幻想,不考虑社会环境与实现理想的现实可能性的个性,都反映了五四青春期的特点。 倪焕之早年曾经满怀改革社会的希望来迎接辛亥革命,结果却处处碰壁。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不得已走入了教育界。这时的他立志要实现两个理想;首先是进行切实的改革,实行教育救国,其次是寻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想婚姻伴侣。在某一段时间内,他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够顺利地实现:先是遇到了有志于改革教育的小学校长蒋冰如,接着又遇到了新派女子金佩璋,两人因志同道合而逐渐相爱并结婚。但是不久,倪焕之的"理想教育"和他所追求的 "理想爱情"同时遭遇到了危机1930年《倪焕之》的出版,.
第五人格佣兵的国籍是什么
佣兵是廓尔喀人作为外国人对尼泊尔全体居民的统称
第五人格下载
虽然个子不高、体格也不算健硕,但奈布和大多数廓尔喀人一样崎岖的地形锻炼出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奈布曾经是一名效力于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兵,但因为坚信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他对战争的厌恶达到了顶峰,并且拒绝为英国人卖命。
随后他成为了一名自由的雇佣兵,但退休后早已远离嗜血的生活,或许一场危险的游戏能给予他在战场上同样的体验 ?
爱利克·埃里克森人物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中文名:爱利克·埃里克森
外文名:ErikHErikson
别名:艾里克·洪伯格·艾里克森
国籍:德国(后转为美国)
民族:丹麦人
出生地:德国法兰克福
出生日期:1902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94年5月12日
职业: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蒙台梭利学校
信仰:犹太教
主要成就: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代表作品:《童年和社会》、《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所属流派:自我心理学、新精神分析
人物传记
家庭出身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利克·埃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人生转折
1927年是爱利克·埃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罗斯的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爱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安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他父亲的理论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建,这对爱里克森产生深刻的影响。1964年,爱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呈现给安娜,以表对她的感激之情。
形势对埃里克森十分有利。他被邀加入一个当时被医疗机构拒之门外的团体。通过参加这个“遗弃者”的组织,使他能作为一名“局外人”保持自己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团体的职能是帮助烦恼不安的人们,所以他起码能够间接地满足继父希望他当一名医生的愿望。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依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因为爱里克森没有获得高级学位,所以他完全可以成为弗洛依德所认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读医科专业主张的一名典型范例。
1929年,埃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谢尔逊结婚。1933年为了对付纳粹日益加剧的威胁,爱里克森(已有两个孩子)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的波士顿,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
除了私人开业外,埃里克森还在亨利·墨里主持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爱里克森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只有几个月他就放弃了这个意图。
1936年到1939年间,埃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的儿童。也是大约在这一时期,他与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米德有了交往,1938年,他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实况。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爱里克森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他整个理论中。
1939年,埃里克森迁居加利福尼亚洲,在那里他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但在1950年时他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而被免去教授职务。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是爱里克森拒不接受,因为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的“罪名”被免职了。
1950年,他离开加利福尼亚州,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着重地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路线在被人称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1951年到1960年,埃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他在那里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
1969年,埃里克森回到哈佛医学院,在那里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这是一门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
著作
1950《儿童和社会》
1958《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64《领悟与责任》
1968《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1969《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73《共同点的研究》
1974《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5《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
1977《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
1979《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
1982《生命周期的完成》
1986《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时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那么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就像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按照一个预定的遗传时间表发展的一样,我们同样也遗传了一个心理时间表来发展我们的人格。在出生的时候,所有八个阶段都是未充分展开的,之后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整体,就像是从前一个阶段脱胎进化而来,这便是埃里克森的“胚胎渐次生成说”,他以此来类比人发展的原则。
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顺序依次出现的,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为它们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过每一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环境不同,阶段出现的时间可能不一样,因此这种阶段发展理论也可称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crisis),这里所说的危机并非是灾难性的事件,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积极解决与消极解决之间并非是全或者无的关系,事实上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同时包含着积极和消极因素。
在埃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发展阶段中,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一致的,他认为这是人格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不过他论述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社会经验上,而不是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谈到成年期就终止了,埃里克森把它扩展到了老年期,形成了一个毕生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口唇期(出生~1周岁):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肛门期(1周岁~3周岁):自主—羞愧和怀疑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性器期(3周岁~6周岁):主动自发—罪恶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潜伏期(6周岁~12周岁):勤奋—自卑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两性期(12周岁~20周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青年期(20周岁~25周岁):亲密—疏离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成年期(25周岁~65周岁):生产—迟滞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老年期(65周岁以后):自我统整—失望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个阶段肘,都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例如,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点用处,有了不信任感后,对于外界的危险会有一种准备,对于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种预期,否则一遇社会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不利于自我的成长。但埃里克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与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该多于不信任感,以有利于心理发展。
他还认为,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过分相信自己,以后就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得独断孤行。埃里克森认为,自主感应强于怀疑感与羞耻感。儿童的勤奋感中也应该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但又不能过分地经常地遭受失败,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总结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也可以看到自我与社会生活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在具体的年龄段上的划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自己所属的心理发展阶段小于自己的生理年龄时不必沮丧。
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理论形成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病态。埃里克森面对社会现状,深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他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埃里克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拓宽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范围,首先它摈除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观点,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其次它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其次它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究;再次他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一些评论家将自我心理学看做是精神分析自创立以来最为重要的新的发展方向。从此以后,人们眼中的精神分析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理论,而不再是僵化的教条。
埃里克森对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等概念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常用语汇,同时也引发了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问题的诸多思考和研究。除此之外,埃里克森还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他对于社会偏见的强烈反对态度,也使他成为最早的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人之一。
埃里克森不仅在人格理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文字、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切关怀,获得了无限赞誉和尊敬。
理论缺陷
1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埃里克森的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力。一方面他提出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积极乐观的自我理论,一方面他又坚称自己绝对效忠于经典精神分析阵营,致使他的学说体系显得不够严密。
2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论思辨性多于科学性。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没有确凿证据的完全支持。或者它就不适合进行客观的检验,因为埃里克森的研究方法是主观性强的传记和个案研究,因而他所提出的诸如希望、意志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
3虽然埃里克森强调社会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但他仍然把本我作为人格的生物学起源,在论述人格发展动力时也认为是个体的“同一性”在起作用,实际上他对社会因素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也无法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第五人格玩具商是贵族吗
第五人格玩具商是贵族。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第五人格的玩具商名叫安妮·莱斯特,出身是贵族出身,母亲是一名英国的大亨名媛,《第五人格》是由网易开发并发行的集合解谜与战斗的多人非对称对抗手游,它采用了蒂姆伯顿式的哥特画风,人物采用线缝制的布偶设定,玩家将分别扮演监管者、求生者双方,游戏于2018年4月2日开启公测,2020年12月26日,获得第七届游戏行业金口奖2020年年度产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