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更新 游戏更新

汤米清水第五人格 解说-汤米老师第一次玩第五人格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人性的弱点》一书解读2.一直很喜欢侠盗猎车手这个游戏,GTA好像有好多版本,我一直搞不清楚,哪位大神能给我讲解一下GTA的3.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稿4.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5.gta里面哪一部最好玩?6.我们的内心冲突·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人性的弱点》一书解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社交指导书,被称为社交心理和沟通技巧的“圣经”。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可究竟有多重

1.《人性的弱点》一书解读

2.一直很喜欢侠盗猎车手这个游戏,GTA好像有好多版本,我一直搞不清楚,哪位大神能给我讲解一下GTA的

3.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稿

4.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5.gta里面哪一部最好玩?

6.我们的内心冲突·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人性的弱点》一书解读

汤米清水第五人格 解说-汤米老师第一次玩第五人格

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社交指导书,被称为社交心理和沟通技巧的“圣经”。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可究竟有多重要呢?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卡耐基教学基金会就发现了一个规律: 一个人能取得的成就,只有15%是依靠专业能力获得的,另外的85%都有赖于人格特点和领导能力。 即使是在那些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这个规律也依然有效。

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需要一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技巧。 而卡耐基的这本《人性的弱点》,就是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参考书。

01关于《人性的弱点》;关于卡耐基

如果你对人际关系感兴趣,我建议你一定要去看这本《人性的弱点》,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类书籍的开山鼻祖,如果你一听到“人际关系”几个字就头疼,我也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人性的弱点》,因为这本书一定会切实地改变你现有的人际关系状况。

《人性的弱点》在1937年第一次出版,一上市就风靡全球,几十年间被翻译成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全球总销量高达1.5亿册。卡耐基的思想观点改变了很多很多人的命运,这其中包括了很多你非常熟悉的名人,比如:发明之王爱迪生、相对论的鼻祖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米老鼠”之父华特?迪士尼、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等等。

作者戴尔·卡耐基是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价卡耐基的——“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就是美国的象征。”

然而,这样一个影响了全球一亿多读者的心灵导师,他的人生经历也并不是一开局就很顺利。

卡耐基从小家庭贫困,长期营养不良,衣服也总是打着补丁,经常被人取笑。到了青春期,卡耐基希望能成为棒球场上的运动健将,以此来赢得大家的认同。问题是,他没什么运动细胞,所以就只能站在场边观战。后来他发现,那些擅长演讲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见领袖”们,也同样能赢得大众的认可。于是卡耐基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开始学习演讲。

但很可惜,卡耐基也没有演讲方面的天赋。他曾经连续参加了12次演讲比赛,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最失望的时候,他甚至差点自杀。直到他第13次参加演讲比赛,终于拿到了学校的奖杯,这次小小的成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正式地走上了演讲这条路,有人专门统计过,说卡耐基曾经听过十五万场演讲,实在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你可能会疑惑,既然卡耐基是成功学大师,肯定免不了要写一堆心灵鸡汤了吧?其实不仅是你,我也曾有过这种质疑。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学校把这本书列入了必读书目,我还挺不屑的,觉得肯定又是一堆大道理。直到后来有一次,我无意间翻看了几页,发现是自己误解了这本书。就像卡耐基自己在前言当中写的那样,这本书是一本“行动之书”,是用来指导大家实践的。

但他并不是教你怎么挣钱,怎么成名,而是手把手地教你,怎样在你的生活当中塑造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的方法都是最简单务实的。卡耐基为什么要写这本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1925年,芝加哥大学和另外一所大学一起做了一次联合调研,关于成年人最希望学习什么知识。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最感兴趣的,首先是健康问题,其次就是人际关系。于是,大学就聘请卡耐基去开设一门专门讲人际关系的课程。

那既然要开课,肯定要有教材啊,卡耐基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本系统而具体的讲人际关系的教材。于是,他立刻就决定:不如我自己来写一本教材吧!所以啊,这本《人性的弱点》才会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类书籍的开山鼻祖。

我之所以想要解读《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因为它的角度特别好,卡耐基挖掘出了人们普遍共有的一些弱点,先让你充分认识自己和他人,然后再教给你改造自己的方法,非常地有针对性。

这本书里讲了怎么样跟伴侣处好关系,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也讲了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让别人迅速地信任你、帮助你;以及怎么在工作中跟同事们相处,等等。

卡耐基在第一章首先提出了 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基本技巧,分别是——

①不要批评和指责

②真心实意地关注别人

③激发他人的需求

这三条基本技巧非常重要。整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涵盖在这三个技巧当中。接下来我们就一条一条来看。

02不要随便指责、批评别人,即使是伴侣也不行

因为批评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杀伤力。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请注意听好了: 不论是谁,不论他做错了什么,不论这个错误有多严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自责,更不会轻易接受批评。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所以, 卡耐基建议大家,最好不要批评别人。

原林肯就吃过这样的亏。卡耐基花了十年时间研究这位伟大的,还写过一本关于林肯的书。卡耐基发现,在林肯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批评讽刺别人,而且林肯口才特别好,所以这些讽刺听上去就特别扎心。

林肯是一名职业律师,常常在报纸上公开抨击自己的对手。有一回,他给当地的报纸寄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地的一名政客。报纸把这篇文章登了出来,这名政客立刻沦为了全城老百姓的笑柄。政客很生气,找到林肯,要跟他决斗。论枪法,林肯比不过人家,但是为了保存颜面,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幸好啊,两人的朋友及时赶到现场,不然的话,林肯很有可能就死在对方的枪下了。

这是林肯一生当中最惨痛的教训,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此之后,林肯再也没有批评讽刺过任何人任何事了。

所以,卡耐基说,“批评就像回旋镖,总会返回来伤害我们自己。因为被批评的人都喜欢为自己辩护,用同样激烈的指责回击。”

在婚姻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你希望婚姻美满,就不要随便批评你的伴侣,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你要想清楚在婚姻里,你要的究竟是幸福还是正确。

英国曾经有位首相,叫做格莱斯顿。在工作的时候,格莱斯顿是个暴脾气,遇到政见不合的人,常常跟人吵架吵到脸红脖子粗。但他的家庭生活却很美满幸福。

格莱斯顿结婚六十多年,还常常拉着妻子的手一起唱歌跳舞。他对待其他家庭成员也非常和蔼可亲。有时候他清晨起来工作,大家都还没起床,他就在楼下大声唱赞美诗,提醒家庭成员,该起床啦!不管在工作上遇到什么糟心的事儿,他也从不允许自己把脾气带回家。

还有18世纪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也是这样。她在位的时候,掌管着全世界最庞大的帝国。在政治上,她是冷酷无情的君主,甚至发动过一些并没有取得胜利和进展的战争,把敌人送到刑场的时候也没有手软过。就是这样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女王,对待自家宫廷里的厨师,却格外宽容。厨师不小心把饭烧焦了,女王大人也从来不动气,只是微笑着默默把饭吃完。

他们都不是天生的好脾气,却在家庭关系中做了很大改进和克制。

可能你要说了,这些都是伟人和名人的故事, 普通人怎么才能克制住自己不去批评别人呢?

很多人认为,要批评小孩或是伴侣的时候,要先表扬再批评。但实际上,不管你前面铺垫多少表扬,人们总是会记住最后那一两句批评的。

比如,你听听这个例子,你的丈夫从来没送过你花儿,但是这次你过生日,他主动给你买了束花。你可能会说:“嗯,这次表现得还不错,知道要送花了,但是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呢,我就不知道了。”你看,本来是挺开心的一件事,你也铺垫了表扬,就因为一个“但是”,所有的开心和赞美,全部一笔勾销了。

卡耐基告诉你,只需要换一个词,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换哪个呢?把“但是”换成“而且”。

我们回到刚刚的场景里,再来感受一下:“嗯,这次表现得不错,知道要送花了,而且如果以后你也能常常送花给我,我就太开心了。”

你感受一下,只是把“但是”换成了“而且”,是不是马上感觉就不一样了?表扬也有了,你的诉求也合理地表达到位了。

说到这,肯定会有同学要跟我说了,“李老师,卡耐基教的方法太佛系了,要是真遇上别人犯了大错,造成了我的重大损失,我怎么能忍得了不批评不指责呢?”, 如果真的必须指出别人的错误,请记住,在批评对方之前,先谈论自己的错误 ,这个方法非常关键,我亲测有效。

03批评对方之前,先谈论自己的过错

卡耐基有个侄女,叫约瑟芬,约瑟芬19岁的时候,为了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就去纽约给卡耐基当助理。一开始的时候,约瑟芬业务很不熟练,于是就常常出错。

有一天,卡耐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想批评侄女两句。但是批评之前,他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因为他想啊,自己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了一轮,自然工作经验要比她丰富,怎么能用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去要求一个刚工作的人呢?况且,自己19岁的时候,常常做蠢事,还不如侄女呢。而你从来没有夸奖过她,甚至还想批评她。

这样心理较量了一番之后,卡耐基想明白了。从那以后,每次他想要提醒侄女的错误,他都会先谈论自己的过错,他会说,“约瑟芬,你这件事做得不太对,不过,你这个小错误和我以前犯的错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你已经比我年轻的时候好太多了,所以我没资格批评任何人。不过你想想看,要是这样处理这件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当然啊,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碍于面子,不愿意过多谈论自己的过错。但其实,你只要迈过心里那个坎,坦诚地承认自己也没那么完美,也会犯错,这样就能够促使对方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所以,当你真的万不得已必须指出对方的过错的话,请记住,先说自己的过错。

这就是卡耐基告诉我们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个基本方法:不要批评指责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千万要慎重,最好先谈论自己的过错。

04建立对他人的兴趣,真心诚意地关注他人

纽约电话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在日常电话中,哪个词的使用频率最高。结果就是“我”这个字。在他们调查的五百通电话里,“我”这个字被使用了3900多次。不管对方在说什么,每个人都能把话题拉回自己身上。

你再想想看,当你跟闺蜜拍完合影,你第一眼看的是谁?

当然咯,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卡耐基说,人们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但问题是,不管你多么努力想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想要引起别人的兴趣,你都无法交到好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得到。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一个不关注别人的人,生活中必然经受重大挫折,同时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所以,卡耐基告诉你,如果你想受欢迎,先要懂得关注别人。

卡耐基有一个习惯,就是悄悄记下朋友们的生日。比如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会先问别人相不相信星座,然后自然而然地把话题引到对方的生日上。每年年初,他都会在日历上标注每个朋友的生日。在生日当天,对方一定会收到卡耐基的祝福。每个人收到祝福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卡耐基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挚友。

这个方法并不难,如果你也能在生活中做到像卡耐基这样,多关注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在不经意间让对方觉得受到了重视,相信你也能获得更多友谊。

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罗斯福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他已经卸任总统了,白宫的主人是第二十七任总统塔夫脱。有一天,罗斯福来白宫拜访,塔夫脱和夫人刚好不在。罗斯福挨个儿问候了每一位在白宫工作的老员工之后才离开。他清楚地记得每一位仆人和工作人员的名字,连洗碗工的名字都叫得出来。

当他看到帮厨女佣艾莉丝的时候,还跟她拉家常,问她,“你现在还做玉米面包吗?”艾莉丝说,很少做玉米面包了,因为“楼上的”没人愿意吃。意思也就是现任总统不喜欢吃。罗斯福大声地说,“那是他们太没品味了!等我见到总统我就要这么告诉他!”艾莉丝赶紧给罗斯福端来一片玉米面包,罗斯福就一边吃,一边在白宫里里外外溜达,和花匠、工人们打招呼问好。

白宫的老总管叫胡佛,在白宫担任了四十年的总管了,已经见过了好多任总统,但是他每次回想起那次罗斯福来白宫跟每个人问候的时候,那真是满含热泪,发自内心地感动啊。他说,“过去两年多,我们从来没有那么开心过,那一刻对于我们来说,千金不换。”

你看,其实就是很小的一个举动,但是带给别人的情绪价值却是巨大的。这样再一次说明了: 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

你可能要问了,我身边那么多人,我哪来那么多精力去关注所有人?对,你说得非常在点子上,我有一个窍门,其实这个窍门也挺简单,那就是跟你的人际关系评级,放在A级的,你得花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和问候。

05少谈论自己,多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

关注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候,你不需要侃侃而谈地给别人提各种建议和意见,倾听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关注。因为卡耐基认为, 你的谈话对象并不关心你和你的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欲望和烦恼。所以,请先学会倾听,少谈论自己,鼓励对方多谈论自己的经历。

要说当代最伟大的倾听者,应该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了。这位心理学家你一定听说过,或是看过他的著作。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的品质世间罕有”。这到底是什么品质呢?原来啊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弗洛伊德总是目光亲切,声音和蔼,基本上没有任何手势,而且对别人的关怀也很诚恳。哪怕在对方说到很痛苦的时候语无伦次了,他也非常耐心。

所以,卡耐基才说,人们请医生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在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写信给一位老朋友,希望他赶紧来华盛顿,说有要紧的事要和他商量。这位老朋友还住在另外一个州,接到信之后,立马就赶到了白宫。林肯一见到这位朋友,立刻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困扰了,比如:现在适不适合发表解放奴隶宣言啊?好的结果会是什么?坏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啊?然后又给他读了一些报刊杂志上刊登的谴责自己的文章。自始至终,都是林肯一个人在倾诉自己的处境有多么难,也没问这位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的意见。

你可能要问了,林肯不是问人家意见的吗?怎么只顾着自己说啊?其实,林肯需要的不是建议,而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听众。你想啊,人家总统都解决不好的内战问题,是外行人的一两个建议就能解决的吗?显然不是嘛。所以,林肯总统的这位朋友非常有智慧,自始至终都在耐心地倾听。也正是这次谈话,朋友看上去什么都没有做,却给了林肯信任的倾诉机会,让林肯在自己的倾诉中理清了思路,卸下了心理包袱。

所以,这是不是也给了我们一个生活启示呢?

每当逢年过节,你总是害怕七大姑八大姨们对你各种催谈恋爱、催结婚、催生二孩。想想卡耐基告诉你的话,“真心实意地关注别人”,“没有人对你感兴趣,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烦恼更感兴趣。”别等对方开口,你先关注对方,问问七大姑“孩子有没有找到工作啊?”“工作在哪啊?”再问问八大姨“打算什么时候抱孙子啊?”“没抱孙子之前打不打算去跳跳广场舞啊?”在这之后,会有一大波抱怨和吐槽,而你,只需要听着就好了。与其被亲戚围攻,不如倾听亲戚们的烦恼,这就是卡耐基教给我们的方法去活学活用。

当然咯,虚情意可不行,卡耐基也同时提醒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要以“真”为前提。真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二个基本方法:真心诚意地关注别人,少谈论自己,多谈论对方。因为,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

06用引导代替命令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如果说成功有诀窍的话,这个诀窍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场,并能够同时兼顾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这句话非常地精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他性”思维,以至于卡耐基在书里重复引用了两次。

道理很简单,但很多人做不到。因为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了,人性的弱点就在于人们只喜欢关注自己,喜欢被别人肯定,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自私”。承认自私,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让你直面自己的弱点,这样才有改善的可能,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交能力。

所以,当你在想要说服别人,或者是希望别人帮助你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喋喋不休地讲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对方主动自发地去做这件事呢?”

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别人的需求。

卡耐基曾经租用了纽约一家酒店的大宴会厅,每个季度使用二十个晚上,用来开展系列讲座活动。有一天,酒店老板忽然跟卡耐基说,“不好意思,租金要涨了。”卡耐基就问,“涨多少?”酒店老板说,“三倍。”

这个时候啊,讲座的门票已经卖光了,邀请函也都寄出去了,酒店忽然要涨租金,而且还是很大的数目,是三倍的价格啊,这种情况很显然就是坐地起价,搁在谁身上肯定都不想承担这个价格。如果是暴脾气的人,估计立刻就跟酒店吵起来了。

但卡耐基心想,我跟酒店说“我不想”又有什么用呢?人家有人家的立场啊,他们只在乎自身的利益啊。

几天之后,卡耐基亲自去拜访了酒店经理,首先跟他说,我理解你的苦衷,我要是你,我也会涨租金的,毕竟你们有业绩考核的压力。但是在涨价之前啊,我先来给你算笔帐。

什么帐呢?卡耐基拿出了一张纸,一边写着“获得”,一边写着“失去”。他先指着“获得”,跟经理说,如果我不租这二十个晚上的话,你们就能租给舞会或者是商务会议,跟租给我相比起来,你能挣更多钱。

然后他又指着“失去”,跟经理说,首先,我付不起你要的价格,所以,如果你坚持涨价的话,我只能另外找场地了,这样一来,你一分钱都挣不到。除此之外,你还有一个损失,我办的讲座会吸引高端人群到你的酒店来,这不是很好的宣传吗?就算你花五千块钱在报纸上打广告,效果也未必有这么好。

结果你肯定猜到了。第二天卡耐基就收到了酒店的来信,跟他说,租金从百分之三百下调到了百分之五十。

你看,卡耐基自始至终没提自己想要什么,他所说的都是对方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对方的需求,非常高明。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就要事事为他人着想,学习卡耐基这样,用一步一步的引导来代替命令。

07用赞美激发别人

书里提到一句话,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他说,“人性的根源深处,强烈渴求着他人的欣赏。”要注意啊,他用的词不是“希望”,也不是“向往”,而是“ 强烈渴求 ”。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妻子们离家出走的原因。你猜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不被珍惜。”因为在婚姻生活当中啊,久而久之就会对伴侣的付出习以为常,却忘记了对方是最需要被称赞和感激的人。

卡耐基开设的人际交往培训班上,有一位男同学,讲了自己和妻子之间的故事——?有一天,这位男同学的妻子参加完教会的一个培训回来,那个培训给她们留了课后作业,说是让丈夫列出妻子的六个缺点。这位男同学心想了:“找出我老婆的缺点,别说六个了,就是十个也是分分钟的事。”但他聪明就聪明在,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对妻子说,这样吧,我晚上想想,明天早上再跟你说。

第二天,这位丈夫早早就起床了,悄悄给花店打了电话,请他们帮忙准备六枝红玫瑰,然后在卡片上写了一句话:“我想不出任何你需要改变的地方,因为我爱的是你的全部。”那天晚上,这位丈夫回到家,妻子已经在门口等他了,简直高兴地快哭了。

同样的赞美方法,用来对付家里的熊孩子也很管用。

书里就有这么个例子。霍普金斯在纽约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开学第一天的时候,她翻看学生名册,发现全校最调皮的熊孩子,被分在了自己班上。她以前就多次听说过这位汤米的大名,他不只是淘气,还多次违反校规,但是熊孩子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学习能力很强,学校的功课从来难不倒他。

霍普金斯决定要好好解决一下这个麻烦的汤米。开学的时候,她特意夸奖了每一个学生,比如,“萝丝,你的裙子真好看。”“艾丽西亚,我听说你画画很棒!”注意啊,对其他同学的夸奖,都是非常具体的、针对细节的夸奖。轮到汤米这里的时候,霍普金斯对汤米说,“汤米,我知道你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希望你能帮我把咱们班变成整个四年级最厉害的班级。”一个四年级的小孩,哪架得住这种程度的夸奖呢?而且熊孩子从来都是被批评的对象。随后的几天,霍普金斯也不断地强调自己对汤米有信心,表扬他做的每一件事,评价说她能看出来汤米是个好学生。最后,这个九岁的小男孩真的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赞美是生活中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美德,因为人们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都只想着自己。记住,想要改变谁,就先赞美谁。

这就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三个基本方法:想要改变他人,先要激发对方的需求,用引导代替命令,用赞美激励他人。

回顾

1、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里,作者卡耐基挖掘出了人们普遍共有的一些弱点,先让你充分认识自己和他人,然后再教你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卡耐基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重要的基本技巧,整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涵盖在这三个技巧当中。

·第一条,不要批评指责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千万要慎重,最好先谈论自己的过错。

·第二条,真心诚意地关注别人,少谈论自己,多谈论对方。因为,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

·第三条,想要改变他人,先要激发对方的需求,用引导代替命令,用赞美激励他人。

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还是不容易的,需要你在生活中不断实践。 希望今天的解读对你有所帮助,希望我们都能直面弱点,也能战胜弱点,成为人际关系的高手!

一直很喜欢侠盗猎车手这个游戏,GTA好像有好多版本,我一直搞不清楚,哪位大神能给我讲解一下GTA的

第一部侠盗猎车1也就是grand theft auto Ⅰ它于19年发行。那时的GTA也只不过像是个小游戏,到了侠盗猎车2也是如此。但直到2001年侠盗猎车3的出现,开创了3D画面的时代。它的故事主角克劳德和女朋友凯特琳娜从圣安地列斯来到自由之城准备大干一票。侠盗猎车3的画面与2002年的侠盗飞车罪恶都市的画面差不多,只不过罪恶都市贴图比较细致。罪恶都市故事主角汤米·维赛迪以前是一位对黑手党家族弗莱利十分尊重的手下,在11年初,因为在自由城的哈伍德区杀死11人被判入狱15年,但是却是汤米替他老板入狱的。1986年刑满释放。而他的老板桑尼·弗莱利害怕汤米继续存在于自由城,会加剧组织内部的紧张局势,也会因组织犯罪活动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注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桑尼表面上差遣汤米参与毒品交易,将他送到了罪恶都市,在黑手党律师肯·罗森伯格的监护下,充当一系列可卡因交易的买家,其利益是扩大弗莱利在南方以及侵占自由城的高端可卡因交易市场,以此垄断自由城的团伙。很快,汤米与贴身保镖抵达了埃斯科巴国际机场由肯向他们提供交易的信息,与在那里等待已久的万斯家族碰面,在交易即将定下来的时候,有几个蒙面的武装分子进行伏击,他们杀死了维克多·万斯(罪恶都市物语主角,兰斯的哥哥)和汤米的随身保镖,汤米和肯在夹缝中逃出升天,但是他们失去了弗莱利的钱和货,肯驱车前往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而汤米则返回到下榻的酒店。2004年R星公司制作了一个伟大创举: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这个版本大大提升了游戏的画质和增添了许多游戏内容,大大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和耐玩性。至今都深受玩家的喜爱。1992年,在自由城度过了五年时光的卡尔·约翰逊(Carl·Johnson,简称CJ)被哥哥斯威特·约翰逊(Sweet·Johnson)叫回家,原由是他们的母亲遭枪杀。离开机场不久后,卡尔被腐败警察集团C.R.A.S.H的头目弗兰克·汤普尼(Frank·Tenpenny)拦下,卡尔与汤普尼曾经有过过节。汤普尼将卡尔牵连入一位警察的谋杀案中,并威胁如果不配合就把卡尔送入监狱。回到故居格洛夫街,卡尔与斯威特,以及帮派里的老成员莱德尔(Ryder)和斯莫克(Big Smoke)团聚,当卡尔得知在自己离开的日子里,格洛夫家族失去了大量地盘后,他毅然决定留在家乡,与其他人重振格罗夫街。为了证明自己,卡尔同莱德尔一起去抢,同兄弟们驾车扫荡巴拉斯领地,斯威特与格罗夫帮的弟兄们都开始对卡尔刮目相看。2008年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侠盗猎车4。这个游戏版本的画质比以前的版本的画质更是上了一层楼,尤其是它的细节做得比侠盗猎车5的更好。主角Niko Bellic(尼克·贝里克)是一名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的东欧移民。为了告别黑暗的过去,Niko在他而立之年来到了自由城,追逐所谓的“美国梦”。Niko的这个决定完全受到他堂兄弟Roman的影响Roman向Niko吹嘘在自由城里拥有2个情人,4个浴缸,15辆跑车。这样的生活对Niko来说无疑是有相当吸引力的。Niko听信了Roman的大话,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登上了前往美国的小船。然而,很明显,Roman撒了谎,为了掩盖他破产的事实。实际情况是,Roman经营着一家濒临倒闭的出租车公司,债台高筑,而且来自自由城社会底层的各色各样的混混都在到处追杀他。Niko为自己的表哥开出了一片天地。2013年发行的侠盗猎车5也就是GTA5。游戏背景洛圣都基于现实地区中的美国洛杉矶和加州南部制作,游戏拥有几乎与现实世界相同的世界观。玩家可扮演三位主角并在任意时刻进行切换,每位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故事背景,以及交织的剧情。游戏的画面堪称真实,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不久后又推出GTAonline成为GTA第一部官方网络游戏,但唯一的不足就是游戏的细节了,远远低于GTA4的细节。[游戏的故事我就不说了]最后现在的安卓版与苹果版[iOS]有侠盗猎车3、侠盗猎车圣安地列斯、侠盗猎车4。游戏的内容与PC版相同。

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稿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只有一个人独立去面对,自己去承受,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可能来帮助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喊叫,以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但是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说到谎言,我敢说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人没说过谎的.是的,都说过谎,只是有的谎言是善意的,而有的谎言是恶意的!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在撒谎的同时达到善意欺骗时,而不得不编造出来的谎言.

善意谎言立场出发点:

第一: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益,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第二: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的亲友总是用善意的谎言将他的病情说的很轻,鼓励他配合医生治疗,相信在座各位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们不诚信吧?! 相反是恶意的真实,一个俘虏在敌人的利诱下说出了己方的兵力部署,有人认为他诚信吗?对敌人的诚欣就是对国家的背叛啊!

广州脑科医院司法鉴定科主任说:“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

一句在不直接伤害追求者基础上表达拒绝爱意的谎言;一个在盛情男却下而又不愿意使邀请者失望的表达力不从心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更游刃有余的处世不惊,而不象一颗多棱的坚石,划的别人头破血流,自己也遍体鳞伤。

可见,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层保护色和润滑挤。自打从伊甸园被逐出之时,人们就不在赤裸相间而是围上树皮草叶了不是吗?

第三: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诚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是善意的不欺骗,善意的谎言在表面看来,似乎有碍诚信原则,但从本质上看,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说出真话有碍善良的原则。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实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那种所谓的违背恰恰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并不是有碍,打个比方:规定马路上同一方向的行人只能占有半条马路,并不有碍大家的通行啊!

第四: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我方同意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并不等于我们提倡它,其关键在于度。

陈词:

说谎是什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心中都有谎言的标准,怎样把握这个度,是我们首先思考的。与动机不良的谎言相比,善意的谎言会使人们的感情变的更融洽,和谐,生活变的更有滋有味,它可以巧妙的避免冲突,实现情感沟通和顺利交往,又怎样妨碍诚信了呢?

因此,我们更要学会辨别恶意的谎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提高自身修养,思考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那些温馨的,让生活充满情趣的;至于那些充满仁慈,恻隐之心的谎言,就让它们绽放吧!

相信在善意的天空下,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

我们教育孩子不可以撒谎 但很多人忘记告诉他们 世界上还有一种善意的谎言 善良的人们想一想 我们长这么大 撒了多少次善意的谎言 为了不让人家尴尬 为了不让人家难受 或者为了不让自己无地自容 我们伪过啊 我们虚过啊 但我们是善良的人!

世界没那么纯真 纯真很稀缺 一切都要求纯真的人是幼稚之人 拿追求纯真来说事的多半是骗人的 太多赤裸裸地说出所谓真话的 恰恰是无耻之徒

善意的谎言。重心是善意,才会有价值。

但不能否定真实。

如果被说破后脑羞成怒,反而失去了善意,漏出了。。。。

事例: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与前苏联发生争执,前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背信弃义的行为,使得我们的国家工业一度陷入瘫痪的境地,为了还清欠下前苏联的债务,当时号召国人大练钢铁,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当时中国老百姓没有人会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欠着别人的一屁股债,以为我们的国家解放了,就会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但是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担起了这副担子,那时国家领导对老百姓说的谎言是善意的,也是无碍于诚信的,当时中国老百姓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工作起来的干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那个年代造就了铁人王进喜,而王进喜率着他的石油钻井队,打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口石油井…..

二,在说说我们个人,我在这里举两个小例子:

看过一篇电视报道,说的是一个老妈妈得了肾病,如果不换肾的话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这时大儿子站了出来要求给妈妈捐肾,这可疼坏了老妈妈,老妈妈强烈反对,说要是这样自己还不如死了算了.没办法只能等待各种条件都比较匹配的肾源,可是要等到这样的肾源真是很不容易,儿子怕耽误了母亲的病情,于是和家人商量后,骗过了母亲.把自己的一个年轻的肾脏捐给了母亲,手术成功后家人还是瞒着这位老妈妈的,最让人感动的是母亲和儿子住在隔壁病房,妈妈是不知道的,当妈妈想见大儿子时,家人只是骗她说儿子去出差了,看完这个报道我被感动的哭了,朋友们,难道这样的谎言有碍于诚信么?

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小女孩,在她生命的后期,当医生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她说想去天安门看看升旗仪式,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的最后心愿,医生和家长哪有不满足的理由呢?但是因为她的家住在遥远的新疆,如果满足她的要求,医生怕女孩经受不住旅途的劳累,于是一个由2000多名志愿者和医生还有女孩的家人组织的集体编造谎言的活动开始了,从上火车到改乘旅游公车,一路上,从报站到服务员端茶倒水,甚至到旅客的交谈,都是大家有意安排的,最后来到了一个学校,在军乐队伴奏的国歌声中,双目失明的女孩以为真的来到了渴望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当看到她无力的举起她的小手向国旗的方向敬礼时,在场的人们全都流下了热泪,这次由2000多人组织的集体说谎行动,你能说他们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么?

还有,好多老人身体不舒服也不肯第一时间让子女知道,为的是怕影响了孩子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好多小孩子摔倒了疼了也说不疼,为的是让家长说他们勇敢!有很多成功人事背后默默奉献的女人累了,从来没有怨言,为的是让他们的丈夫能安心的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家少操一点心….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讨论神经症对他人的基本态度,让我们熟悉了他们解决冲突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更确切地说,是他们面对冲突的两种态度 。一是为了压制一种人格倾向,而故意突出它的对立面;一是尽量和他人保持距离,避免因为交集而产生冲突 。这两种方法都很奏效,也都能给人以舒适的统一感,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相当大。

除此之外, 他们还有一条解决之道,就是塑造出一种幻想的自我形象,或者在某一时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形象 。无论在他们的意识还是潜意识中, 这种形象都大幅偏离了现实,但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现实的影响 。他们能从中获得满足,且乐此不疲,正如《纽约客》上的一幅:一位臃肿的中年妇女站在镜子前,而她看到的自己,竟然是个有魔鬼身材的年轻姑娘。理想化形象的特征因人而异,具体细节取决于患者的人格结构。

患者喜欢什么,他塑造出的形象就能提供什么,比如美丽、善良、才能、高尚、诚实、权力等,不过,这些形象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这种形象有多不真实,就会使患者有多自大 。请注意,此处的“ 自大”是字面含义,虽然常常用作“傲慢”的同义词,但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以为自己有某些品质,但实际上没有,或者以后可能有,但现在没有 。”

而且,这个想出的形象越不符合实际,他们就越不堪一击。事实上, 对于正常人来说,确定自己拥有某种品质,是不需要别人来认可的,只有当我们装具有某种品质时,我们才会脆弱而紧张,渴望别人认可,唯恐有人提出质疑。

这种对于理想化形象的偏执,在人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为了抬高形象无所不用其极。而对神经症患者来说,程度却没有那么夸张,还能分清楚幻想和现实,而 人却已经将幻想出来的形象误认为是他实际的形象 。如果我们把理想化形象偏离实际的程度,视为区分和神经症的重要参数,那么,理想化形象则可以定义为神经症与轻微相结合的产物。

理想化形象,从本质上说是种无意识现象 。尽管在未经专业训练的旁观者眼中,神经症患者表现出的自我膨胀已经很夸张了,而当事人却对这种过分的理想化毫无察觉。同样,他也不知道,他想象出来的理想化形象,是由多少古怪的性格特征杂糅而来。或许他会隐隐觉得自我要求过高,但其实他只是把对完美的苛求误当成真正的理想,并对此毫无质疑,甚至以此为傲。

患者所创造的理想化形象,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态度 ,这种影响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兴趣焦点。 如果他的兴趣焦点,在于说服自己就是理想中的形象,那他会认为自己真的智力超群,完美无瑕,即使犯下的错误也是神圣的 。 如果他关注的是现实中的自己,在理想化形象的对比下,他自己就会显得面目可憎,立刻陷入自我贬损和批判之中 。在自我贬损的目光下,他看到的自我形象,严重偏离了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将之称为“ 贬低化的形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他们意识到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形象之间存在落差时,会不惜一切代价将之填平,以维护自己的完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听到他们不停地念叨着“ 我本该”:我本该这么觉得,我本该这么想,我本该这么做 ……他们就像个幼稚的自恋狂,坚信自己天生就是完美的。也正因此, 他们相信只要对自己再严格些、再自律些、再机警些、再周到些,自己就能“更完美”了 。

理想化形象和真正的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理想化形象是一座静止的雕像,是顶礼膜拜的固执想法,你永远无法将其变成现实。而理想是动态的,能鼓舞人们不断去靠近,这种牵引力弥足珍贵,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理想教会人们谦逊,而理想化形象只能让人自视过高。 不仅如此,因为理想化形象会让人无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夸大自己的缺点,所以它还会成为实现理想道路上的绊脚石 。

尽管人们对于理想化形象的界定存在差别,但从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并记录在各个时代的著作当中。 弗洛伊德将它称为自恋、超我、自我理想 ,并运用到了神经症理论中。阿德勒也将这种现象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提出“这是对优越感的追求 ”。如果要详细论述这些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区别,就过于偏离主题了。

但我们可以简略地总结出,这些理论都只顾及到了理想化形象的某个方面,而没有纵观全局。而至于这种现象是不是重要、会造成什么影响,他们显然没能认识到。即便是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朗茨·亚历山大、保罗·费登、伯纳德·格鲁克、欧内斯特·琼斯等,也都没有对其做出详尽的论述。

那么, 理想化形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关键的内涵就在于,它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这一点,即使是持有不同理论的学者们,也一致认同, 他们全都将其视为神经症患者的坚固堡垒,难以撼动,甚至无法削弱 。正如弗洛伊德在他书中提到的,阻碍治疗的最大障碍,就是 患者早已在心中深深扎根的“自恋”心态 。

理想化形象一共有五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就是脱离现实,妄自尊大,即用理想化形象代替了真正的自信和自豪 。一个神经症患者,因为之前遭受的经历具有强烈的破坏性,根本没有机会建立起自信。即使他还残存着一些自信,也会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被进一步削弱,因为在他身上,自信赖以形成的必备条件太过脆弱,不堪一击。 建立自信的条件难以一概而论,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个人情感的活力,能够不断向自己真实的目标前行,并主动掌控人生 。然而,这些条件很容易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被摧毁殆尽。

其摧毁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神经症倾向会损害自我决策能力,不能让人主动做出决定,一切决定都带有强制性,没有主动权 。

其次,由于自主性减弱,人会更加依赖别人,不管这些依赖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如盲目讨好他人,盲目地反抗他人,盲目地疏远他人等,患者都会因为这些依赖而无法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再次,患者几乎将所有真实的情感都压制下去,导致这些情感能量完全失灵,无法发挥作用,也使得他无法树立起自己的目标 。

最后,由于患者失去了以真自我作为根基,所以不得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 。

他们离真自我越遥远,越需要通过理想化形象来填补其中的鸿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患者坚信自己无所不能,以及理想化形象中为什么难以撼动。不过,随着真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中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这种基本冲突也会不可避免导致他们人格的分裂。

理想化形象的第二个功能,与第一个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患者会陷入恶性比较 。由于他 缺乏真正的自信,所以总觉得别人随时都会欺骗他、羞辱他、击败他、控制他,他会时时刻刻活在与别人的比较和较量当中,这种比较无关虚荣,也不是随性而为,而是出于痛苦的生存需要 。既然他的脆弱和自我鄙视植根于心底,他就会努力从自己身上搜寻出让他自我感觉良好、比别人更有价值感的东西,以抹去他那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无论他取的方式,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尚,更有爱心,还是更无情,更愤世嫉俗,他一定要感受到优越感,把别人比下去。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就是 “想要战胜他人 ”的心理,因为不管神经症患者的情况是怎样的, 他的脆弱感总是不变的,并随时都会有被轻视和被侮辱的感觉 。为了消除内心的屈辱感,他需要一种报复性的胜利,他可能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也可能只是在脑海中构思而已。这种需求,有可能体现在意识层面,也可能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但都驱使着他们去追求优越感,并为优越感附加上一层神秘色彩。现代文明中无所不在的竞争关系,不仅让人际关系遭到破坏,而且那种对卓越的盲目追求很容易培养出神经症。

理想化形象的第三个功能,是用幻想取代真实的理想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理想化形象是如何取代人们的真正自信,而现在探讨的则是其另一种取代功能。神经症的理想是自相矛盾、模糊不清的,所以毫无约束力,也缺乏指导意义。患者心中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想努力成为理想化形象的样子,让生活不至于沦为漫无目的。但也正因如此,一旦理想化形象遭到损害,他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混乱与困惑。

只有在这种时刻,患者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或许存在问题,而在此之前,纵然他口头上表示出重视,但实际上对这些问题既关注不到,也理解不了 。但现在,他终于第一次发现理想是有真实意义的,而且自己理应弄清楚这种意义。在我看来,患者的这种体验,是理想化形象取代了真实理想的铁证。了解理想化形象的这个功能,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非凡。在治疗的早期,心理分析师就可以由此指出患者价值观中的矛盾。只是,分析师不能指望此时他就对此表现出兴趣, 只有等到他们自己肯放弃理想化形象时,矛盾的价值观才能得到解决 。

理想化形象的第四个功能,是让人们产生防御体系,防止自己看见内心的冲突,破坏虚的和谐。 比起其他功能,这项功能更能解释理想化形象为什么会如此顽固。在内心隐秘的镜子里,我们看到的自己总是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即使是最明显的过错和缺陷,都会统统消失,或者被涂抹上迷人的颜色。如果我们总是在心里过高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完美无缺,那么所有的不足和错误都会被人为地隐藏,甚至渲染成优点。这就好像一幅佳作中,即便出现一面破败腐朽的墙,但在观画者的眼中,也会成为由褐色、灰色和红色搭配出的美妙场景。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我们可以先提出以下这个简单的问题: 人们会把哪些特征视为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呢? 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 一个人把何事当成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取决于他自己接受与排斥何种事物 。然而,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 接受还是排斥的关键,在于哪一方面占据了上风。 举个例子来说, 软弱无助的感觉,对于攻击型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他们会因此拼命加以掩饰,而服从型的人则会认为这些感受很正常。 在服从型的人眼里,对他人的敌视与攻击才是大错。 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都不会承认,其实自己所欣然接受的优点只是象。例如, 服从型的人不能接受其实他不是一个温顺慷慨的人;隔离型的人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超脱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实在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不得不保持距离。

通常, 服从型和隔离型的人都很抗拒虐待倾向 (后面会详细进行讨论)。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被患者视为缺点,并拒绝承认的那些特质,和患者对他人的一贯态度之间,有着不一致的、无法兼容的地方 。换言之, 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就是为了否认冲突的存在,而这也是理想化形象总是僵化不变的原因 。

在我意识到这点之前,我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让患者接受真自我,接受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没那么优秀会如此之难,但站在以上角度,我就豁然开朗了。他们之所以寸土不让,是因为他们一旦承认了缺点,就必须要面对内心的冲突,进而威胁到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虚和谐。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明确的关系: 冲突的强度,与患者理想化形象的僵化程度成正比,理想化形象越是冥顽不化,冲突就必然越激烈 。

除了以上四种功能,理想化形象还存在 第五种功能,并且也与基本冲突有关:理想化形象决定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理想化形象除了想要掩盖冲突的存在,也有个积极的初衷。它就像是患者自创出来的一门艺术,让对立的事物变得协调,至少,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冲突的。下面几个例子能展示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了简明些,我只列举存在的冲突,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出现在理想化形象之中的。

在X的内心冲突中,服从倾向占主导地位,他极度渴望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渴望被关爱和照顾,渴望成为富有同情心、慷慨大度、体贴周到、心怀仁爱的人;在他内心冲突中占据第二位的倾向,则是隔离,表现为他厌恶加入团体,看重独立性,害怕与人建立联系,对强制性的关系非常敏感 。 由于他对亲密感的需要与对隔离感的需要之间相互冲突 , 于是他在社交与情感上都陷入了混乱 。此外,他还有着明显的攻击性驱动力,在任何场景下,他都必须做第一,有时候,他会间接支配并时而利用别人,并且,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任何干涉。而这种倾向 又和他自我隔离的倾向相冲突 ,其 结果就是他的求爱与交友能力遭到破坏 。但他对此并不自知,于是他虚构出了一个具有三重身份的理想化形象:他是无可挑剔的爱人与朋友,女人们都应该喜欢他,没有人比他更善良,更优秀;他是万人崇敬的政界领袖,是时代的骄子;他还是天资聪慧的智者,拥有世人少有的深刻洞见,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这种理想化的形象,并非完全是幻想。他在这些方面确实有着可观的潜力,但他却把潜力误认为是既成事实,甚至当成是已经取得的成就 。此外,当他抱有这种想法时,他看不到驱动力的强迫性质,相反,这种驱动力还使他坚信,这些都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天赋。 他没有意识到,他对感情和被认可的渴望,是一种神经症的需求,却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具有爱的能力 。 他没有意识到,超越他人的渴望是具有强迫性的,却误认为这是他无人可比的能力 。 他同样没有意识到,想脱离人群并非他自由的选择,他却误以为这代表着独立和智慧。 最重要的是, 他会通过以下方式让冲突“消失” :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强迫性的驱动力互相干扰,阻碍他实现任何一种潜能。但在他眼里,这些驱动力被拔高到了事关他“追求完美”的高度,并且以互相兼容的形式出现,共同构成了他丰富的人格。事实上,这些驱动力背后的基本冲突并没有消失,冲突的三个方面被分割出来,各自承担起一个完美的角色——组合起来就是他的理想化形象。

而Y的例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患者将互相冲突的元素分割出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作者注:罗伯特·史蒂文森所著的《化身博士》是描写 双重人格的经典之作,主要讨论了一个人是否可能将自己身上冲突的特质分隔开来。在意识到自身的善恶无法调和时,博士说:“从很早以前……我就想把(内心的)这些(互相冲突的)元素分隔开来,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快活地沉溺在这种想法中,做一个美好的白日梦。我告诉自己,如果每种元素都可以被分隔在不同的身份里,我的生活就不必再如此不堪重负了 。******) Y的主要倾向是隔离,并且程度十分严重 ,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各种特性他全具备。同时, Y还有着服从倾向,表现得也很明显,不过他自己却试图屏蔽这种倾向,因为这与他对疏离的渴望无法兼容 。一个人对完美的渴望,有时候能够强行突破自我压抑的外壳。 他能够意识到对依附感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又不断冲击着他的隔离倾向 。 Y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做个冷血无情的人:他沉溺于幻想中大肆破坏,希望干掉那些让他不痛快的人。他声称自己信仰丛林法则,坚信弱肉强食,强权就是真理,并认为自私自利是理所应当的事,而且只有这样生活才是明智、不虚伪的。然而在实际中,他却是非常怯懦的,只在某些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强硬一回 。Y的理想化形象可谓是个奇怪的组合: 在大多数时间里,他是个居于云端的隐士,淡泊宁静,拥有深邃的智慧;极少数时候,他又是个狼人,凶残嗜血,毫无人性;这两个无法兼容的形象还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他还应该是个最好的朋友,和最难得的恋人。 通过Y的例子,我们同样看到了 他对神经症冲突的否认,同样看到他自视过高,和将潜能错误地等同于事实 。但是,在这个例子中,那些冲突依然存在着,并没有真正解决。它们只是在Y的心中被分割出来了,似乎互不干扰,冲突一下“消失”了,而这效果正中了他的下怀。

最后在Z的例子中,理想化形象的种种倾向看起来更具统一性。 Z是一个攻击倾向占绝对主导的人,这从他的行为就能轻易洞穿;另外,他还有虐待倾向,蛮横狂躁,总想要控制别人。 那颗想要征服一切的野心,驱动着他一路推进。他热爱权谋,有煽动力,并且敢于反抗,而且,他是丛林法则坚定的拥护者。 他不屑于和平凡的人在一起,但他的攻击倾向总是会把他卷入人际关系中,所以他也做不到离群索居 。他谨慎地控制着与别人的距离,不让自己有机会沉溺于亲密关系之中,这一点他确实很成功,他早已压制住了自己向别人表达善意的情感,剩下的只有单纯的性关系。但是, 他依然保存着明显的服从倾向,渴望赞扬和讨好别人,这干扰了他对权力的追求 。此外,他 还受着道德准则的鞭笞,这些标准与他奉行的丛林法则水火不容,虽然,他主要是想靠此控制别人,可有时也会不由得将矛头指向自己 。在他的 理想化形象中,他是身穿闪亮甲胄的骑士,追求正义,睿智勇敢;他是正直英明的领导,铁腕手段,纪律严明;他是女人们心中的完美男人,真诚潇洒,但尽管女人们都热烈地爱着他,他却不会让任何一个女人把自己套牢。 于是,就如之前Y的例子一样,Z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所有基本冲突的因素都混合在了一起,似乎很和谐,很统一。

理想化形象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在缓解基本冲突方面有所尝试,这和我们之前探讨过的其他尝试一样重要。 它有着强大的主观价值,像是黏合剂,将分裂的人格碎片归整在一起。尽管它只出现于患者的臆想中,但却对他的人际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 。

如果把理想化形象称作虚构幻想出的自我,我们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因为这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在构筑理想化形象时,患者所能凭借的,只有脑子里的主观愿望。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尤其是患者在其他方面都愿意遵照现实的前提下。但这并不等于说,理想化形象就是无根据的,它和现实中的很多因素都交织在了一起,共同编织出了理想化形象。虽然确实有很多成就只停留在想象中,但背后的潜力却真实存在,所以,它往往带有患者真正理想的痕迹,并对他产生切实的影响。构筑理想化形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要掌握它的特征,这样才能推断出患者的真实性格结构。

但是,无论理想化形象中幻想的比重占了多少,在患者心里,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 他越是笃信理想化形象的真实性,就越来越像他的理想化形象,同时,他的真自我就越黯然 。 这种颠倒黑白的能力,正是理想化形象所赋予的,其中每一个功能,都旨在抹杀真实人格,突出被理想化了的自我 。有很多案例都能佐证我们的观点, 理想化形象在内心冲突中被患者当成是救命稻草,因此,当他们的这种形象遭受攻击时,他们总会拼命为其辩护,这种反应是合理的,至少是合乎逻辑的 。尽管理想化形象很大程度上出于想象,但只要患者认定它是真实而完整的,就能从中获得一系列感受:存在感、成就感、优越感、和谐统一感。进而,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会认为自己提出任何要求都天经地义。 而如果这个形象遭到了破坏,那么他必然陷入强烈的危机,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不值一提的,并且,没有资格提任何要求。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他必须面对内心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撕裂感 。心理分析师会告诉他,这种痛苦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可以借此整合人格,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比理想化形象给他带来的所有“荣耀感”都重要得多,但是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在完成转变前,这些矛盾对他毫无意义,反而像是在黑夜中疾驰一样,让他恐惧。

既然理想化形象的主观价值如此之大,那么它势必会坚不可摧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切,全要归结于它存在着的明显弊端 。

首先,因为具有虚构性,理想化形象就像是装满的仓库,从一开始就充满爆炸的危险。患者一旦受到质疑或者批评,或是察觉到某处和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存在出入,的引线就会被点燃。他必须实施严格的自我限制,才能免遭厄运。因此,他需要躲避一切存在难度的任务,和一切得不到别人赞赏和奖励的事情,他甚至会反感任何无法确定结果的努力。在他心里,自己是个天才,随便涂鸦一幅作品,就能是杰作,所以他很鄙视那些想凭借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如果让他像那些A、B、C等人一样靠努力出头,他会觉得是对自己的羞辱。但现实中无努力不成功,因此,他的态度反而让自己和目标越来越远。而他的理想化形象和真自我之间的距离,也就更加悬殊了。 患者很享受别人的赞美、认同和崇拜,然而这些满足感也只能带给他暂时的安全 。他很可能会无意识地憎恶一些人——在知识、观点、处世智慧上比他强的人,或者其他方面比他优秀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他对自己的过高预期。他对理想化形象的依赖越强,对这些人的厌恶度就越高。当他的狂妄自大受到打击后,他会格外崇拜那些宣称自己重要、并处处藐视别人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他的理想化形象的影子。但是他最终会发现,那些在他心中神一般的人物们,连他是谁都不知道,而只关心有多少崇拜者在跪地烧香,此刻,他必然陷入深深的绝望。

理想化形象可能导致的最糟糕的结果,就是脱离自我,并返回头扼杀、压制自己最重要的本质。 这恰恰发生在神经症形成的过程中,虽然神经症有着基本的特性,但是其形成却难以察觉。 患者会丧失真自我,具体来说,他会忘记他真正的感受是什么,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抗拒什么,相信什么,总之,他忘记了自己原本是谁。 毫无觉察地戴着理想化形象的面具,过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日子。詹姆斯·巴里的《汤米与格里泽尔》中的汤米,就力证了这种现象是如何演变出来的,并且比任何临床描述都要有说服力。汤米用无意识伪装和合理化作用,为自己编织了一张“蜘蛛网”,将真自我紧紧缠绕住,无法脱身,他对生活丧失信心,是因为并非是他在生活;他之所以难以做出决定,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当麻烦上身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因为对真实的自己知之甚少,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要想弄清如何面对此类状况,他必须先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正被虚幻的面纱遮盖,而这面纱还会扩展到外部世界。一位患者近期对此做出的总结,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是现实在捣乱,我本可以过得很舒坦。”

虽然,理想化形象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消除基本冲突,并且也取得了局部胜利,但同时也在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痕,让真实的生活危机四伏,其危险程度远胜从前。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对自己真实形象无法容忍时,理想化形象便破土而出。理想化形象看似弥补了他现实中的不足,但也让他更加无法直视真自我,更加蔑视自己,更加愤愤不平。当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过高,一旦发现无法企及,是会越来越苦恼的。他会会在自恋与自卑中徘徊,悬在半空中,找不到一个能栖息的中间地带。

于是,新的冲突产生了。一面是强迫性的、自相矛盾的追求完美,一面是这种内部失常导致的对自我的压抑和独裁。 这种固执引发出的反应,和历史上那些独裁政客们没有丝毫差别。这类人有时会很认同自己的固执,认为自己的实际表现,已经和内心所想一样完美无缺;有时却想为了那个目标而再努努力;有时则会抗拒,不想承担内心人设的任何任务。

设他的反应是第一种,那么他会表现为一个“自恋者”,一个视批评如猛兽的人,他无法察觉自身存在着的裂缝。

设他的反应是第二种,那么他会表现为一个形式上的完人,就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

设他的反应是第三种,那么他会表现为一个怀疑一切的人,他不愿意承担责任,行为古怪,习惯否定别人。

我故意用“表现为”,是因为无论患者做出的反应是哪一种,其本质都是一种挣扎。即便是那种平时自诩“自由”的反抗型人格,也会试图推翻强加给自己的标准,但同时,他也会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由此证明他并不能摆脱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这些人会在不同的极端中切换,比如,在某个时刻他会想做一个十足的好人,然而这并没让他内心安慰,于是,他又反转180度,坚决反对“好”的标准。还可能,他会从自我陶醉中醒来,忽然转去追求完美。而最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态度的混合。 我们由此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他所有的尝试之所以都会失败,是从一开始就注定好的,他把逃离的手段当作自己难忍现状时的解决之法。 在任何一种困境中,这样的手段都会被广泛尝试,一个行不通后,就会转战另一个。

这些尝试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阻碍,以压制真正的发展 。这类人看不到自己错在哪里,就更别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了。他会越来越不在意个人成长,因为在他的概念里,自己早就成功了。即便他想到成长,也会下意识地认为,成长意味着创造出更完美无瑕、毫无破绽的理想化形象。

因此,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让这些人全面细致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白,理想化形象有着怎样的功能和主观价值,也更能明白它会带来怎样的痛苦。当然,做到这一步后,他们或许还是会犹豫,自问是不是真要做出这样的牺牲。无论如何, 理想化形象都是出于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想要摆脱理想化形象的桎梏,必须先大幅度削弱这些心理需要,停止对理想化形象的创造 。

gta里面哪一部最好玩?

那要看你更喜欢哪一种和电脑配置了(推荐四款)(按出版时间从上到下排序):

首先1:《侠盗猎车手:罪恶都市》这一部算得上过去的经典,也是 R星 的第二部独自完成3D作品(基本上从这一部R星就走向了辉煌)游戏中,主角汤米·维赛迪出狱后,在罪城结交好友,发展帮派,最后手刃令其坐牢的桑尼。地图一般大,一共两个岛,基本地形以平地为主,以都市为主。(以美国城市迈阿密为原型)主要特色:资产。游戏中(中后期)你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资产(像什么出租车公司)完成其中任务,让其为你盈利。画风画质一般,细节不是很多,大部分建筑是贴纸(不能进入),但基本的现实功能都能实现

2:《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上一部的续作,算一部经典,直到现在也很火,该作的背景城市设定在了圣安地列斯,游戏主角卡尔·约翰逊在得悉母亲被杀死的消息后,回到位于洛圣都的老家,渐渐解开母亲被杀的内情并复兴帮派、开拓自己的事业。地图大,一块陆地,一共可分为四个板块:Los Santos 以洛杉矶为原型;San Fierro 以旧金山为原型;Las Venturra 以为原型,还有一大块乡村地形。互相镶嵌,没有明显的划分线。其中从城市到乡镇到田园到山地河流,地形丰富。主要特色:帮派。在游戏内你可以拉帮结派,收小弟,和你一起行动。画风画质有一提升但不很明显,细节相对增加了一些,更接近现实(比如有酒吧,还可以与球友比赛打桌球,健身等),相对来说可进入建筑多了一些,接近现实。

3:

《侠盗猎车手:自由城故事》:上一部的后续,本作以《侠盗猎车手3》中所在的自由城为背景,不过故事、人物和任务都是全新的。故事从1998年开始,Tony Cipriani因而逃亡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自由城,黑帮朋友Don Salvatorie给了他一份差事,让他掌管曾在《侠盗猎车手3》中露面的一家饭店。当然,给Salvatorie做事没有那么容易,Cipriani的人生注定无法脱离黑道的杀戮。本作用了全新引擎“NOT Renderware”制作,由Rockstar Leeds与Rockstar North合作开发。作为一款掌机游戏,本作在贴图密度、解析度、微粒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本作将会充分利用PSP的无线多人游戏功能,具有多种多人游戏模式,包括“自由城生存战”、“收取保护费”、“偷车赛”等。个人不是很推荐。

4:

《侠盗猎车手:血战唐人街》(这里与下一部换一下位置,这部是在下面一部之后出的)(算上这一部,以上的都有安卓版)比较特别的一部,游戏视角介于经典的《侠盗猎车手》原作的俯视视角和固定第三人称视角之间,基本为斜角俯视,根据屏幕上的动作镜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缩放。游戏设定在自由城。玩家扮演李皇,唐人街华人黑帮大佬的公子。他爹在火拼里被灭了,游戏一开始你刚回来,见你的叔叔,李武,来接受你老爸在赌牌时赢来的祖传宝贝—— 御剑。你偷车赶到叔叔家,然后御剑被偷走。叔叔约你到一个公寓,此后将这里作为据点。自由城(Liberty City)位于美国东海岸的自由城特区,是《侠盗猎车手》系列的虚构美国城市,取材现实的纽约市。地图主要以都市为主,分成4大岛,小岛若干,地图略小于圣安地列斯。主要特色:俯瞰的视角和较多的细节。戏内容丰富,细节多(比如开一辆路边的车需要撬锁,打火等细节)因为视角的改变,不能只通过一方面去评判画质,综合来说是可以的,比较有意思。手机上下一个,没有圣安地列斯这么占空间,可以当做唯一的单机游戏来玩。

5:

《侠盗猎车手4》R星的经典过渡之作。由于Rockstar更换了引擎,因此游戏的画面,包括游戏中的天气,光影,模型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中厅的那一小段,阳光从屋顶的玻璃射进屋内,随着时间的改变,光线随之改变,这个镜头对观众影响是比较深的。在《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中,自然由于引擎的缺陷,从来没有这样的效果能够呈现出来。从这一部开始(除了血战唐人街),画质及游戏的内涵和细节都有超大的提升。该游戏的背景城市是自由城,玩家扮演游戏主角Niko Bellic,与表哥Roman Bellic在自由城追求自己向往已久的“美国梦”。同是在自由城,但逼真还原了纽约绝大部分的风貌(纽约市五个区中有四个将出现在游戏中)。虽然整个城市的面积没有圣安地列斯大,但是在细节上要远胜过前者,而且游戏中只有大都市,类似于罪恶都市那样的都市全覆盖型,没有郊区或荒野一类的地方出现。主要特色:画质的高超及独特战斗系统。这部不同于往,只在任务中进行战斗。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生命值,当武器发射出的射在敌人身上时,会对敌人造成伤害。该游戏有战斗任务。这些任务倘若开始,即判定战斗开始,如果杀掉相应的敌人或者完成相应的目标,即判定战斗结束。若不在任务中,就无法攻击像看**一样(这也是这部的一个创意,尽管个人不是很喜欢)。不多说,上图:

6:

《侠盗猎车手5》,的一部,也是现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单机游戏,刚出版时R星销售点游戏光盘一抢而空。游戏背景洛圣都基于现实地区中的美国洛杉矶和加州南部制作,游戏拥有几乎与现实世界相同的世界观。玩家可扮演三位主角并在任意时刻进行切换,每位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故事背景,以及交织的剧情。(很好的,也是一部自带中文选择的GTA)。地图非常大,GTA5的地图比前几代侠盗猎车手和荒野大镖客地图的总和还要大(这么说吧,现在在网上收索,搜圣安地列斯的相关地图解析,结果一大堆,而GTA5呢,只有寥寥几个有干货的网站)等待你去探索(当然游戏也大的惊人,61GB,4GB运行内存的最低要求拒绝了一堆老电脑的下载)。地图为一个主岛,小岛若干。主岛中间部分为一个高山,和各种深林和山地。在南边和西北处都有大城市分布,各种小城市及乡镇遍及地图。主要特色:吸收了以上所有(除唐人街)作品的主要特色并创新了控制多名角色的玩法,也是第一部可以联机的GTA(你可以与全世界的玩家一起play,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联机,共同探索)。讲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有一次我正在游戏中开着抢来的跑车驰骋在路上,我的车身后一辆警车正在追着一个逃犯飙车过来,逃犯意料之中撞在了路中间靠近绿化带的树上,由于车被撞报废了,所以逃犯下车以车当作掩体,开始向警察进行负隅顽抗的挣扎,一时间街上枪声大作,周围群众尖叫着到处逃跑,开着车的扔下车就跑了,警车也停了下来,车上两个警察出来和逃犯对射,其中一个警察躲在车门后开始呼叫增援,马上就有一辆警车开过来了,场面为4V2,警察直接占据了上风,没过一会逃犯就被击毙了。这时有部分胆大的群众开始过来围观,看到正义的一方胜利了,集体拍手叫好且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再过一会儿,一辆救护车就开过来了,两名医护人员下车后对逃犯尸体进行医检,确认已经当场死亡后,救护车和警车开车驶离了现场,围观群众也逐渐散去,周围交通恢复了正常。最后是有一辆拖车开过来,把逃犯撞在树上报废的车辆拖走。整个到此结束。@。不多说了,上图。

我们的内心冲突·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2018-01-20 卡伦·霍尼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讨论了患者对他人的基本态度,我们熟悉了患者试图解决冲突的两种主要方法,更准确地说是两种应对冲突的方法,一种是为了压制一种人格倾向,而突出与它对立的人格倾向;一种是自我疏离,避免与他人产生交集,而将冲突隐藏起来。这两种方法都能发挥效用,让患者拥有一种统一感,但是患者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患者总是试图为自己创造一种“就是”,或者在彼时彼刻“觉得是”或“应该是”的形象。无论患者是否意识到了这种形象与现实存在鸿沟,它都切切实实地影响着患者的现实生活。而且,它能让患者感到满足,欲罢不能,就像《纽约客》[7]上的一幅一样,一位膀大腰圆的中年妇女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居然是一位苗条的少女。这种形象的特点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人格结构。患者喜欢什么,他所创造的形象就能够提供什么,并且无限放大,比如美丽、聪慧、天赋、爱心、诚实、权力,等等。但无一例外,这些全都是象。患者正是通过这些象获得优越感。“优越”这个词,容易被当成“目中无人”的近义词,不过它的实际内涵是将不具备的或者现在未体现出来的品质当成自己所拥有的品质。因为是象,患者的这种优越感极为脆弱,所以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自信自己拥有某种品质时,完全不需要让别人来证明,而如果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只是希望自己有,那么就会对此非常敏感,总是害怕别人提出质疑。

这种理想化的形象,在精神错乱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歇斯底里地抬高自己的形象。而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虽然妄想的程度小一点,但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而且同样认为那是真实的。理想化形象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区分精神错乱症和神经症的参照,我们也可以视这种理想化形象为神经症与轻微精神错乱相结合的产物。

从本质上来看,理想化形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神经症患者的自我陶醉,哪怕在一个外行的观察者眼里都是非常明显的,但他自己却意识不到他把自己理想化了。至于理想化形象中包含了多少种奇怪的特点,他同样一无所知。他可能会隐约意识到他正在过分要求自己,不过他会错误地把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当作真实的理想,他会为此感到自豪,而丝毫不会怀疑它的正确性。

患者的兴趣焦点,决定了他对自己的态度受到了他所创造的理想化形象的多大影响。如果患者有意识地让自己相信他的形象符合自己所创造的理想化形象,那他就会坚定地相信他其实就是一个才华横溢、无可挑剔的人,即便有缺点,这些缺点也是超凡脱俗的。然而当患者认清真实的自己,他就会轻视和贬低自己,因为与理想化形象相比,真实的自己实在太逊色了。自我贬低所产生的自我形象,同样会被过度夸大,就和理想化形象一样远离实际,我们把这种自我贬低产生的自我形象称之为蔑视形象。如果患者意识到了理想化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他就会不惜一切地企图抹去这种悬殊,尽量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我们会从他口中听到没完没了的“本该”:我本该有什么感受;本该怎么做;本该怎么想……他觉得自己天生完美,这一点很像自恋者。他相信,只要对自己再严厉一些、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更小心一些、更自律一些,他就能够百分百完美了。

理想化形象和真正的理想之间存在一条分水岭,理想化形象是一种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它是静止的,是一个人们所膜拜的没有生命力的石偶泥胎。而真正的理想具有能动性,它能刺激人们去接近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真正的理想引导人谦逊,理想化形象让人自高自大。理想化形象要么让人否认自己的缺点,要么让人过分谴责自己的缺点,所以它只会成为实现理想的障碍。

人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理想化形象了,每一个时代的哲学著作中都有提及,尽管对它的界定有所不同。弗洛伊德在神经症理论中提到的自恋、超我、自我理想等都是它的别名。阿德勒称其为“为当人上人而付出的代价”,它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讨论的核心论点。要是详细讨论这些观点与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未免偏题了。总的来说这些理论并没有从全局出发来观察这种现象,而只是抓住了理想化形象的某一个方面。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影响力,以及它的重要性,并没有被这些科学家们真正认识到,比如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朗茨·亚历山大、保罗·费登、伯纳德·格鲁克、欧内斯特·琼斯等,他们都没有对它进行详细的论述和证明。

理想化形象的一大重要性就是,它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这一点已经获得了科学家们的一致认可,无论从何种理论、何种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无一例外地都将其解释为神经症患者牢不可破的堡垒。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谈到,在分析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患者的根深蒂固的“自恋”。

理想化形象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让人脱离现实、妄自尊大、无端自信。一个长期受神经症困扰的患者,因为早期所遭受的破坏性经历,连建立自信的机会都没有。即使他还有一点自信,可自信所依赖的必要条件总是遭到摧残,而这些条件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最终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点自信会变得越发微不足道。建立自信的关键性条件包括活跃、可发挥实际效果的情感力量;有能力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能够不断向着自己的真实目标前进。而这些因素很容易随着神经症的发展而被摧毁殆尽。首先,患者不能主动做出决定,只能被动接受,他的决策能力会越来越弱。其次,患者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会与日俱增,无论他是以哪种形式表现这种依赖,如盲目企图成为人上人、盲目疏远他人、盲目敌对、抗拒他人,等等,他会因为这些依赖而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再者,患者的大部分情感都遭到压抑,致使这些情感失去其原本的巨大作用。因为这些原因,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几乎变得不可能。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患者失去了自己的立足根基,因此不得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这种基本冲突最终会造成他人格上的分裂。患者相信自己能力无穷,而理想化形象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第一个作用,理想化形象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和第一个作用密切相关。患者无力面对他认为充满危险的世界,只有避开他人,那种孤独脆弱感才会减轻甚至暂时消失。在现实的威胁下,他必须时时刻刻跟他人进行比较,这不是因为他喜欢幻想或虚荣心强,而是因为他害怕受到别人的欺骗、侮辱、控制和敌对。他打心眼儿里感到自己卑微、脆弱,为了让自己不这么难受,他需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到一些了不起的品质。这种能带给他优越感的品质可以是高雅,也可以是残忍;可以是友好,也可以是刻薄,不过这些优越感和想要超越他人的倾向还是有些区别的。无论何种结构的神经症,都让患者有种脆弱感,他总是觉得别人在轻视他,因此感到极度屈辱。为了消除这种屈辱感,他需要一种报复性的胜利,多数情况现为战胜他人。这种需要,患者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它必然存在于并作用于患者的思想。对神经症患者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驱力,刺激患者迫切渴求优越感;使得患者的这种渴求带有特殊色彩。现代文明中人与人的激烈竞争关系,使得人们千方百计想要出人头地,也助长了神经症的滋长。

真实的自信和自豪如何被理想化形象取而代之,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实际上理想化形象还有另一种取代作用。神经症患者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并且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所以这些理想对患者没有丝毫约束作用和指引作用。患者之所以还能拥有一定的生活目标,正是因为自己创造的虚幻追求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某种实在意义。所以,当他的理想化形象被一步步粉碎时,他会有种无比巨大的危机感。有很多分析案例体现了这一点。患者只有在彼时彼刻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理想存在问题,他会感到格外困惑。虽然在此之前他可能嘴上会说自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也不理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够明白理想是有真实意义的,而且想要厘清自己的这种理想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患者的这种体验证明了理想化形象对真实理想的取代。理解理想化形象的这一作用,对临床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在治疗早期,分析师可能已经指出患者价值观中存在的矛盾,但是他不能期望患者在这一问题上积极配合,只有帮助患者完全丢掉他的理想化形象,才能够着手解决患者相互矛盾的价值观。

理想化形象的特点是僵化,这种僵化是它的多种功能中的一项特定功能造成的。如果我们自视过高,觉得自己十全十美,那么所有的缺点以及所犯的错误都会被粉饰为优点。这好比原本坑坑洼洼、又破又旧的墙壁,出现于某幅优秀的画作中,映入观赏者的眼帘后,就变成了灰色、浅红色和褐色的完美搭配,而不再是墙壁原本的形象了。

理想化形象的第四个作用就是它的防御功能。我们不妨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这一作用。这一个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会把某些东西视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似乎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有,不过我相信总有一个相对具体的答案:一个人把什么东西视为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取决于他自己接受什么和不能接受什么。然而,在相近的文化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基本冲突中占据上风的因素。比如,软弱和畏惧对于对抗型人格的人来说是绝对可耻的,他们会千方百计遮掩这类缺点,甚至会将温柔也视作软弱,极力鄙视,但对于顺从型人格来说,这完全不能算作缺点,相反,顺从型人格的人会把敌意和攻击性看成是罪恶的表现。无论属于哪一种人格类型,他都会拒绝承认他所乐意接受的那一部分自我其实是象。顺从型人格会竭力否认他的慷慨和友爱是的;疏离型人格之所以疏远他人,保持冷漠,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是因为他无力应付他人,但他往往会矢口否认这一点。这是两类抗拒施虐倾向的人格(后面再加以论述)。于是,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被患者认为是缺点并加以抗拒的东西,往往是那些与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协调的东西。换句话说,否认存在冲突,就是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这也是理想化形象僵死不变的根由。我以前非常困惑,为什么让患者相信他其实并不突出、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此困难,直到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才明白,患者之所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是因为他不想面对自身存在的冲突。承认缺点就意味着他要正视自己的冲突,而这会使他辛苦建立起来的虚和谐遭到威胁。我们可以总结为:患者自身的冲突越严重,就代表他的理想化形象越复杂、越僵化,换句话说,理想化形象的僵化程度,与冲突的激烈程度是正相关的。

理想化形象不光只有前面所说的四个作用,它还有第五个作用。这一作用同样与基本冲突密切相关。除了将不想面对的冲突遮掩起来,理想化形象还有一个积极的出发点。它就像患者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技艺,能够呈现出一种多种价值观和谐统一的象,或者说,至少患者本人认为它们是统一的。我扼要地举几个例子,向大家呈现几种冲突,以及它是如何出现在理想化形象中的。

X是一位以顺从应对内心冲突的患者,他对他人的赞同、关爱和照顾极度渴望,他想要变得富有同情心、慷慨、温柔、友善;冲突中占据第二位的倾向是自我疏离,他害怕别人逼迫他,讨厌任何聚会,特别喜欢一个人待着,这样就不用与他人发生联系。

他有亲近他人的渴望,但他的疏离倾向又时常与这种渴望冲突,导致他与女性的关系很糟糕。他还有明显的攻击性驱力,凡事都想争第一,表现为他对别人的间接支配和偶尔的直接利用,并且,无论遭到任何阻挠,他都无法容忍。这种倾向又与他的自我疏离倾向彼此冲突,而且必然导致他求偶和交友的能力降低。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驱力,于是虚构出了一个理想化形象,将这三个角色组合在了一起:他是世界上最善良友好的男人,所有女人的目光都应该集中在他的身上,他是她们的良师益友;他是一位万民敬仰的领袖,整个时代最不平凡的人;他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他是一位智者,是一位哲人。

这种结构的理想化形象绝不只是想入非非。在这些方面,患者确实具有相当高的天分,不过他把天分与事实等同起来了,认为天分就是结果。而且当他自认为具备这些天赋和才能时,他便意识不到这种驱力其实是强迫性的。他需要别人的友爱和认可,这是一种神经质的需求,但他认为自己拥有爱的能力;他认为自己拥有杰出的天分,所以就没必要奋勇争先,去和别人比较;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和别人距离太近,因为智慧超群,无所不能。最终,他就通过以下这些方式掩盖了自己的冲突:相互冲突的几种驱力被他神圣化,于是它们不再是阻碍他发挥潜力的东西,而是他“完美人格”中相辅相成、一样也不能缺少的几种力量;他将冲突的三个方面隔离开来,分别担任一个完美的角色——这就是他的理想化形象。

将相互冲突的因素隔离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8]。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自我疏离是Y的主要倾向,并且非常极端,因为他的自我疏离倾向具备前面所述的所有特征。另外,Y还有顺从倾向,同样十分明显,不过因为这一倾向与他对独立的渴望相悖,所以被Y有意无意地无视了。他有的时候很想和别人友好相处,并渴望亲近他人,以挣脱压抑的外壳,但是这跟他的独立需求严重冲突。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幻想中,将自己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喜欢幻想自己大开杀戒,把所有干涉他正常生活的人都杀死。他丝毫不否认自己是一个信仰丛林哲学的人,坚信追求个人利益天经地义,强权便是真理,而只有这种生活才是真实的、合理的。可实际上,他极少展现自己强硬的一面,相反,他非常怯懦。

他的理想化形象有如下奇特的角色组合而成:在多数情况下,他是独居山中的隐士,睿智、淡泊;但有的时候他又变成狼人,暴虐、冷酷;不仅如此,有时候他还自视为良师益友和完美情人。

通过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患者将潜能等同于事实,有自我膨胀的倾向,而且否认自己有神经症倾向。患者无法摆脱这种冲突,因为他连调和冲突的尝试都不愿做。但很显然,这些倾向与真实的生活相比,显得更简单、纯粹。它们被孤立开来,看起来相安无事,冲突也就隐而不见,这正是患者需要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中患者的理想化形象使得他的倾向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Z的攻击倾向占主导地位,这能从他的诸多行为表现中看出来,另外,他还有施虐倾向,他喜欢控制别人,让别人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他野心勃勃,战意高昂,不知餍足;喜欢拉帮结派,并且善谋善战;他刻意奉行丛林哲学那一套。他不愿与“凡夫俗子”待在一起,但又做不到离群独居,因为他的攻击驱力迫使他需要经常与群体打交道。他行事慎独,不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尽管没有他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种快乐。他努力不让自己跟别人产生交集——这一点他做得很成功,因为他对别人的积极情感,早已被深深压抑了,仅有的亲近渴望也只是性需求。但是,由于他渴望别人的认可,而且还有明显的顺从倾向,使得他对权力的追求受到干扰。与此同时他自己的道德准则也会产生作用,本来这些标准是施加给别人的,而当这些标准作用在他自己身上时,就与他的丛林哲学彼此冲突了。

在他的理想化形象中,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永远追求正义的骑士;他从不勾朋结党,向来遵循严格而公正的纪律来行事,所以他还是一个不凡的人物;他一向真诚,不虚伪,所有女人都喜欢他,把他视为完美情人,而他不会对任何一个女人动心。就这样,患者的目的达到了:所有基本冲突中的因素都混融在了一起,就和前面的那个例子一样。

理想化形象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尝试缓解基本冲突,这和我们之前谈到过的其他尝试是一样的,都有重要意义,以及巨大的主观价值。它就像黏合剂,可以把被分裂的人格黏合在一起。它对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尽管它只是患者幻想出来的。

理想化形象可以被称作一种虚构的、幻想的自我。但这很容易误导我们,事实上它只说对了一半。在创造理想化形象时,患者凭借的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这听起来实在令人吃惊,而当它发生在一个老实巴交的人身上时,就更令人惊讶了。不过,理想化形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空想,它和诸多现实因素有所牵连,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那不切实际的成就感是幻想出来的,但他真的具有那样的潜力,因此理想化形象通常也反映出了患者的真实理想。说得更准确一些,正是患者有这样的真实心理需求,才会创造出理想化形象。它对患者产生了切实的作用,这种影响力是真实的。这就意味着,了解理想化形象的特点,必然有助于更精确了解患者的真实性格结构,因为它的产生具有规律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神经症患者坚信他所幻想出来的理想化形象是真实的,无论其中有多少水分。他越是坚信,他的理想化形象就越是顽固、僵化,而他的真实自我就被压抑得越深。理想化形象让他不辨真,颠倒错乱。这些作用的共同目的就是,抹杀真实的人格而突出理想化的自我。有大量案例表明,很多时候理想化形象相当于患者的救命良药。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理想化形象受到威胁时,患者会激烈反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起码是符合常理的。在患者的心里,这种理想化形象是完美的、真实的——尽管这种感觉是他自己虚构出来的——这令他获得了强烈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并且各种倾向变得和谐统一。譬如,当他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资格提出自己的主张或要求。而如果这种形象被无情撕裂,他必然会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卑微的、多余的;当他看到自己的各种缺陷时,就会觉得自己无权提出任何要求。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要直面自己的冲突,而那些冲突甚至有可能让他精神分裂。可能分析师会告诉他,这些矛盾的感受要比他的理想化形象宝贵得多,他的这种处境正是他转变为一个真正优秀人物的开端。但事实上,这一转变需要很长时间,就目前而言,对他毫无效用,所以他会觉得这是一场毫无把握的冒险。所以唯一的感受就是恐惧。

理想化形象的主观价值非常巨大,既然如此,那它的地位应该非常牢固才对,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它存在弊端。首先,这间装满宝物的“房子”里也装满了,它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患者实际上脆弱不堪,但凡遭到外界的质疑或批评,或者某一个举动与他的理想化形象不符,他内心的冲突就会浮现出来,他的这个“藏宝屋”就可能爆炸或者崩塌。患者只有限制自己的生活才能避免遇到这样的危险。他必须逃避没有绝对把握的任务,尽量回避得不到别人赞美和嘉奖的场合。在他自己的设想中,以他的天赋,只要愿意就能用画笔画一幅好作品,而依靠努力才能实现愿望的人都是庸人。所以他厌恶一切真实的努力。如让他和别人一样努力,他会感到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这等于让他承认他是一个庸才。由于实际上任何成就都有赖于努力,他的这种态度正好使他追求的目标变得越来越遥远。也因此,他的理想化形象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与日俱增。

他一味地期待别人的认同,包括别人的赞赏、钦佩和奉承等。然而这些只能给他暂时的安慰。他可能意识不到,所有能在知识、见解、与人打交道等方面胜过他的人,或者较为优秀的人,都会遭到他的厌恶,因为他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受到他们的威胁了。这种厌恶的强烈程度与他对理想化形象的依赖程度是正相关的。如果他本人的骄傲受到了打压,就可能盲目崇拜那些公然宣称自己的重要性并表现出盛气凌人的举动的人。他爱的是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他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但是他早晚会发现,自己所崇敬的那些“神”从来没有在乎过他,他们只关心他在他们脚下烧了多少炷香,那时,他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理想化形象可谓自我疏离的孵化基地,这是理想化形象的最大弊端。我们压抑或扼杀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与自己疏离,这种变化是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神经症的形成不易察觉,尽管它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患者会丧失真实的自我,详细点说,他会遗忘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他不知道正活在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当中。关于这一过程,有比临床描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比如詹姆斯·巴里的《汤米与格里泽尔》中的汤米。患者这么做,使得他的真实生活危机四伏,然而一切都要归根于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张无法脱身的“蜘蛛网”,也即将问题合理化和无意识的托词。患者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为生活者并非他自己;他做不出任何决定,因为他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除非出现了困难和麻烦,他才会如梦方醒——正是因为他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才有了所有的这些表现。那层遮蔽真实内心的雾纱,必然会延伸到外部世界,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理解他的整个生活状态。不久前,有一个患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他的状况:要不是真实世界的干扰,我肯定会过得比现在更好。

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创造出来以应对基本冲突的,可实际上它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因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其危险性更胜从前。简而言之,当一个人无法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时,他才会创造一个理想化形象。理想化形象的出现,貌似可以补偿他对真实形象的不满,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会变得更加无法容忍真实的自我,更加蔑视自己,不满自己,因为他把自己过分拔高了,而使得他根本无法达到心目中的自己,因此会越发苦恼。他在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痛苦挣扎,在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左右徘徊,迷茫困惑的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新的冲突也就此产生。一方面,他在两个相悖的倾向上同时做着努力,而且是强迫性的;另一方面,他内心的失衡让他固执己见,而这种固执己见令他所做出的反应,和一个人对政治独裁的反应别无二致。他时而在内心里认同这种独裁,即是说,觉得自己就表现为内心所告诉他的那样完美无缺;时而,他又会歇斯底里地要求自己向着那个标准努力;时而,他又会对抗这种内心的强迫,拒绝承担内心强加于他的任务。

如他以第一种方式做出反应,就无法察觉身上实际存在的裂隙,他就像一个“自恋者”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拒不接受任何批评。如他以第二种方式做出反应,就会表现为像一个“完美者”一样,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型。如他以第三种方式做出反应,就会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态度,拒绝对任何人和事负责,每一个举动都不伦不类。

我之所以用“表现为”,是因为他的任何一种反应,从根本上说都是在挣扎。甚至就是那种平时总认为“自由”的反抗型患者,也试图推翻强加给自己的这种标准;他也用这种标准去衡量他人,这只能证明他还受制于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患者很可能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他可能在某个时期想做一个大好人,但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安慰,于是紧接着便走向它的对立面,坚决反对这种“好”的标准。他也可能从孤芳自赏忽然转向追求完美。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态度的混合体。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他的所有尝试都是失败的,因为它们注定了要失败,这一事实用我们的理论很容易解释。它们应该被看作是患者为摆脱难以忍受的处境而用的手段。在任何一种困难当中,我们都会看到这些手段被轮番使用的情况,一种不行,就换另一种。

正是因为这些尝试,使得患者的正常发展遭到阻碍。他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无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他会越发不在意自己的成长,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而他自己所谓的成长,就是创造一个更加完美的理想化形象,不存在任何缺点的形象,这完全是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便成了分析师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慢慢认识到它所发挥的作用带给他怎样的苦恼,以及它的主观价值。做到这一步后,患者可能会犹豫不决,暗中权衡是否值得做出这样的牺牲。但无论如何,患者想要摆脱理想化形象,首先就要停止创造理想化形象,不再依赖它。